分类目录归档:My Thoughts

I will always think, even though I am never right.

是轮回,亦是梦——看《如梦之梦》

7小时的鸿篇巨制,让人禁不住想去解读它的复杂剧情。

这是十三年前首次公演的一部话剧,却给人《盗梦空间》的感觉,而且比《盗梦》更复杂了无数倍。

看完上半场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个轮回的故事,因为主人公在传说可以“看见自己”的诺曼底古堡的湖边,看到了古堡的原主人伯爵;

刚看完下半场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个梦中梦,主人公“五号病人”在妻子莫名消失之后,梦见了自己周游世界,从巴黎到诺曼底古堡,再回到中国追寻古堡的原女主人顾香莲——一个上海名妓,而名妓讲了自己的故事——旧上海的灯红酒绿,作为伯爵夫人的生活,巴黎的艺术追求——而那也是梦。顾香莲死了,第二层梦境消失,主人公死了,第一层梦境也结束了。

然后,看了剧场外买的纪念画册,看到人物时间表,再看演员感想中的只言片语,突然又觉得,这分明是一个轮回的故事啊。伯爵是存在的,顾香莲是存在的,伯爵同时受到两种悲剧命运的诅咒:休原配太太娶顾香莲;伪装火车事故抛弃顾香莲。第一个诅咒让伯爵的转世“五号病人”遭遇妻子莫名消失的命运——他的妻子是中法混血,我不能不联想她跟伯爵的原配夫人的关系;第二个诅咒则是伯爵临死前顾香莲亲口说的“我要你永远遭受比我更大的痛苦”,于是“五号”一辈子受难于莫名其妙的发烧。

但是我的逻辑还是不满足于这样的推理。这个故事中讲了太多的梦:“五号”的妻子的梦,为什么说她已经死了两年了?她的”仇人”做了什么坏事?为什么他跳楼自杀的方式跟顾香莲的恋人王德宝那么像?还有江红的梦,这分明就是一个梦中梦——在梦境中不断煮鸡蛋,惊醒,起床继续煮鸡蛋,再惊醒,再起床继续煮鸡蛋,再惊醒……如此七次,这个嵌套了七层,每层的场景都一模一样的梦,看起来如此恐怖,要是这个梦永远这样循环该是怎样?或者,我们怎么能知道,江红第七次打下鸡蛋,心情忐忑地发现自己没有突然从床上惊醒,就足以确定她已经回到现实了?

还有“五号”在巴黎为什么看到了那个穿着旗袍的女人,只有梦里才能不分时代出现各种各样的人。

还有剧中不断重复的庄生晓梦的故事,一直在迷惑着我,莫非是“五号”梦见了伯爵,或者伯爵梦见了“五号”?

复杂的剧情,让人浮想联翩的故事。期待和导演的交流,让我能够稍微看穿一些迷雾吧。

我回来了

一直以来我就觉得我的人生至少要经历一次长时间的流浪,尝尽最极端的漂泊感,不然我不会甘心安定下来。两年前看《不去会死》开始埋下环球旅行的种子,去年看了《迟到的间隔年》,这个想法开始成为计划——当然我不会一次走完全世界,但是我可以重走一次马可波罗的路。去年年底开始做准备(主要是看各种中亚西亚地区的游记和探险记录)。今年上半年经历了工作上的巨大挑战(也是巨大的压力),从结果上来说也达到了我预想的目标,再加上三年的工作合同即将到期,因此,我跟主管商量,合同到期后我想休息一段时间。开始的时候商定了休假三个月,后来变成了一个半月。时间短了,留给自己做旅行计划和办签证的时间也只有一个月,于是,马可波罗之路变成了从伊朗开始的亚欧七国之旅。

于是有了这次44天的“流浪”。

回来之后我才意识到这一路的辛苦。实际上,在旅途最后几天里,我已经开始担心裤子要掉下来了(真的是明显地越走越瘦)。对于我一路走过的这七个国家,44天的时间实在太短,而我想看的东西又太多,于是乎几乎每天都在赶路,甚至在最后的一个星期成了空中飞人——7天时间坐了6趟飞机,飞了5个城市。

有过无数次陌生人的友好相助,也有过旅途的第一天就被人放鸽子,一个人在陌生的德黑兰机场无处可去;

有过跨国渡轮到点了不开,几百人等我一个人上船的惊喜,也有提前近两个小时到机场,最后还是错过飞机,不得不在寒冷的机场睡一晚上椅子的凄凉;

挫败过无数次可能的陷阱和骗局,甚至是两个人明目张胆的抢劫,但是也被顺手牵羊偷过钱,甚至一次不注意,信用卡被偷然后当天就被刷爆;

有过和女生同处一室的浪漫,也有头枕椅子辗转难眠第二天成为行尸走肉的惨痛;

遇见过太多精彩的人,拍了一万多张照片,在古丝绸之路骑过骆驼,在土耳其坐过热气球,在爱琴海游过泳,在马拉松跑过马拉松,在意大利看过歌剧,在西班牙看过弗拉门戈,在无数的博物馆度过了无数沉醉其中的白天,也无数的街道小巷走过白天黑夜以至于双脚抽筋……

然后,收获了什么呢?

我只知道,我经历了我想要经历的多得数不清的种种,也经历了不想经历的种种。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不会轻易被改变的,但如果一定要说的话,也许这一路,我最深刻的两个感悟是:

1、你永远不会别无选择;

2、坏事总会发生;

其他的,就让它们潜移默化吧。至少,这些旅途的经历,足够我在往后的数年里,心满意足地回味了。

签证攻略

  鉴于最近忙碌,此地长期缺乏耕耘,为适时回馈广大观众,现将发在旅游论坛的帖子转帖过来,以作滥竽充数之用-_-

  P.S:经老手指教,本攻略有几处错误,包括“半年以上的有效护照”,不是指护照颁发后半年后才能使用,而是距离护照过期还有半年时间……另外,只要有当地的任何居住证明(户口、居住证、临时居住证、甚至水电煤缴费证明)就可以在有签证中心的当地领事馆申请签证,而不需要跑回本人户口所在地申请。结论——第一次嘛,总不免会不熟练啊-_-!!

————————————-我是转帖的分割线———————————–

  本人互联网行业从业者,工作三年,今年9月份到10月份准备做一次间隔年旅行。最初的计划是用三个月时间,从中国西部出发,重走一遍马可波罗之路。后来由于假期被砍掉一半,最终敲定的行程是伊朗-土耳其-希腊-意大利-西班牙-法国-捷克。

  8月初正式着手准备申请签证,才突然发现,所有国家都要求半年以上有效护照,而我的护照是今年过年时签发,要到8月22号才正式生效。无奈之下,不得不将原定的8月底出发延迟两周到9月15号。

  但是这样下来用来申请签证的时间只有三周,还是非常紧的。

  从网上了解到,希腊签证需要一到两周,土耳其需要两周,伊朗可以落地签。于是我的方案是,先签希腊,再签土耳其,伊朗落地签;如果希腊花了太多时间,土耳其就不签旅游签,直接申请7天过境签证。

  8月22号战战巍巍地把签证申请资料快递给广州的同学,没想到出师未捷,直接被希腊领馆拒收。27号自己飞回广州提交希腊签证申请,到现在刚好十天时间,居然希腊、伊朗和土耳其三个签证都搞定了。像做了梦一般地……虽然从上海千里迢迢飞了两次广州,但是与可以心安理得,没有后顾之忧地出国相比,这点花钱和辛苦,真的不算什么了!

  把过程实录一下,给后来人参考。

  首先关于申请签证的地点。其实我在上海工作,本人也已经在北方生活了七年,但是我的户口一直在广东,护照也是在广东办的。希腊的申根签证是本次出国最大的障碍,却也是我第一个必须攻克的。结果到希腊大使馆网站一看,上海领馆只接受长三角户口或者居住证的人申请签证,而且从网上的攻略看,希腊上海领馆不管从申请难度还是签发速度看,都是国内三地(北京、上海、广州)最差的。于是决定到广州申请。

  准备好资料后,从攻略上看到可以写一份委托书请别人代为提交资料,于是让广州的同学帮我跑了一趟,结果碰壁,因为委托申请人必须是与自己同一个户口本的直系亲属。于是周末我买了飞机票就飞往了广州。

  周一早上准时到希腊领馆狭小的门口排队,前面是旅行社领着的两个阔气的阿姨,打电话说的话题是“我上次好像是借给他150万吧,你帮我算算利息……”排在我前面是一艳丽的MM,准备申请商务签证,用一句话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希腊签证很难申请到的,你旅游签成功率还高点,10%左右吧,我们商务签只有5%的成功率……“

  ……尼玛……且不说一贯低调行事的我这次出行被几个乌鸦嘴的哥们儿搞的半个上海分公司人尽皆知,要是说搞不到签证出不去,该是怎样的喜剧效果……就冲着我这么喜欢你希腊哲学,功课做了大半年的份上,也得给我签证啊……

  废话少说-_-按照网上攻略,我的所有资料都是严格按希腊大使馆网站上列出的要求准备的,要的一个不少,没说的一个都不多给。结果证明,严格按照要求也是不行的!

  将资料战战巍巍地递给窗口后的MM,对方在表格上一个个勾选符合要求的资料项。最后,我被要求重新拍照片(我用了护照的照片,而不是白底的照片),提交能够支撑申根国家每天50欧元最低消费的足够的存款证明(而我严格按照希腊大使馆上说的“银行对账单,不需要存款证明”准备了一份工资卡的对账单,上面的工资收入可以清楚地证明,以这个标准在欧洲旅游一个月, 花费不会超过我一个月工资……不过这个工资卡里没存多少钱……),还需要补充已确认的酒店预订单(由于是第一次用不熟悉,我只是打印了Booking.com上的预定填表页……),而且中间MM进去了将近20分钟,回来后严肃地问我“为什么不去上海申请?”,我心里立马慌了(在我前面递材料的一个申请商务签的MM,就是因为公司在上海,直接被拒交材料了),最后只能一口咬定是严格遵照大使馆网站指示来的(当然当她说我可以去上海领馆试试的时候,我已经有点后悔那么远飞回来了-_-)。幸运的是资料还是被接收了,高高兴兴地交了480块钱(第一次这么高兴地花钱啊-_-!!!)

  我问是不是要面签,MM肯定地说要的,而且必须尽快把资料补齐,不然签证申请会一直hold。

  于是出来后立马照了照片回来交上,也没心思停留了,晚上的飞机直接回了上海。

  第二天把在申根国家一个月的酒店预订都预定好了(当然没付钱的),为表决心,把出发飞往德黑兰的机票和从布拉格返程的机票都付款了。然后又到银行打了一份*万元的存款证明(没有冻结的)。下午传真给希腊广州领事馆。

  这天是8月28号。隔了一天,8月30号,按照攻略……我试探性地打电话给领馆,想提醒他们赶快给我安排面签。电话那头一响,我就急忙解释说我还要申请土耳其签证,只有两周时间了,能不能赶紧面签……电话那头平静地问“你的名字是?”,“***”,“你好,你的签证已经签出,不需要面签,你随时可以过来领取……”

  ……

  于是我人生的第一个签证,欧洲的申根签证,貌似很难,又貌似很容易地拿到了。(后来拿到签证看了一下,我28号把资料补全传真过去后,29号签证就办好了,由此可见,希腊广州领馆的签证权限是很高的)。后来取签的时候,也没找我要传真资料的原件。

  然后就是土耳其了。首先是申请旅游签还是过境签的问题。虽然希腊签证比预想中快了好多,但是电话一通下来发现,土耳其的旅游签,没有三个星期时间是办不下来的,而我9月15号就得走了,于是只能办过境签了。然后又是广州还是上海申请的问题。广州领馆是很好签的,但是必须本人申请,本人取签(代领签证需要公证……作为小老百姓我表示很搞不来)。而论坛上的说法,上海土耳其领馆不一定给签,而且给的话也可能只给三天。于是纠结了一下,决定辛苦一下,到广州申请土耳其过境签。

  于是又一个周末,我踏上了前往广州的……火车!而且还是……硬座!!一晚上夜不能眠和忐忑(因为出发时才发现,土耳其领馆中午12点半就关门了,而火车早上10点半才到广州)之后,我从车上飞奔下来,坐一站地铁到林和西,小迷路一阵后到了威斯汀大厦上的希腊领馆,等了20分钟(真是煎熬啊),又拿着热腾腾的护照冲上出租车——“师父,流花路中国大酒店……”

  11点50,我来到了土耳其广州领事馆。

  首先说说第一印象——好漂亮啊!

  首先前台的中国MM很漂亮,温柔贤淑,然后,后面的领事助理GG很帅——或者说很漂亮,比MM还漂亮……连我都花痴了-_-

  言归正传,我张口说申请过境签,然后把机票订单、工作证明、假期证明、甚至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还有本来准备给希腊领馆的存款证明原件都拿了出来,开始填表,GG检查了一下,说需要酒店预订单,我解释后面email过来,一切顺利……然后GG进了里面一间办公室,接着出来……于是形势急转直下……出来了一个瘦小的官员(看架势是领事大人了),问了下我的行程,出入土耳其的机票,我解释了下行程,并说我是陆路进的土耳其,海路出境。然后他开口找我要签证,而且要两个!我说伊朗签证我可以落地签的。他毫不松口:“所谓过境签,一定是你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中间经过土耳其才行,所以你需要有这两个国家的签证。”百般解释无果,只好打人情牌,我说我下周就要出国了,机票都买好了,光土耳其签证就要一周时间,我不可能两周内拿到两个国家签证的!……然后转机出现了,“如果你有伊朗签证,我两天内就可以给你签证,这只是过境签而已。”

  我得寸进尺——“我从上海飞过来的,飞来飞去很累的,如果我拿到伊朗签证,你能不能让我一天内拿到过境签证?”

  “可以,我可以在一天内给你”

  Oyeah!这样也不坏!本来就有点担心伊朗落地签的话,会在国内海关就被拦住不让上飞机,如果这次把伊朗也搞定了,当然更好!

  于是下楼吃饭,然后找了个星巴克。上网一查,广州就有伊朗领事馆,个人可以申请,资料很简单,加急的话,三天可以拿到!

  于是匆匆喝掉咖啡,坐上地铁,半小时不到,来到了环市东路广州友谊商场的伊朗领事馆。

  现场填表,一切很顺利,直到填伊朗住宿,现场用手机上了booking.com、hostelbookers.com,居然找不到一家伊朗的旅馆!焦急无助,加上办公楼里手机GPRS又很慢,半个小时过去了,居然就卡在这个住宿栏上一筹莫展……

  于是跑下楼想找网吧,一路走一路想,手机继续在穷游上想求助,这时找到一个救命贴,给出的建议是拿出LP伊朗,随便抄个酒店地址……我身上就一本LP地中海,但是……我有LP网站啊!于是上了LP网站,搜了一下,果然找到一个帖子,有人在上面跟帖推销伊斯法罕的旅馆,于是我就把这个旅馆写到我的伊朗签证申请表里去了……

  然后填完了表,没有任何其他手续,拿了单子,到楼下中国银行缴费,拿回执,第三天下午就可以取证。我于是计划马上回上海,周五再飞过来取签同时申请土耳其签证。

  这时一个50岁的叔叔出现了(这段奇遇可能会影响我的一生,光是我认识他第一天就跟着他去了深圳,并睡了他两晚上地板的经历,就足以大书特书了……不过鉴于这个帖子是分享签证过程,就不赘述我跟他的邂逅了,哈哈),他建议我不要再急匆匆跑回上海了,等两天,把土耳其签证申请好再回去。

  于是隔了两天(顺便去深圳看了弟弟妹妹,并在小梅沙游了下泳外加淋了一顿暴风雨)回到了广州,下午三点20取了伊朗签证(这里说下,希腊和伊朗的签证停留时间都给的比较长,希腊我申请29天,给了45天,伊朗给了21天的签证)。这里吐槽下,三点开馆,伊朗的领事上班不是很准时-_-

  拿到伊朗签证,立马直奔地铁站,出了五号线越秀公园出口,直奔地铁门口的中国大酒店,又冲上了商务区7楼。

  “Hello!I am back !”我冲着帅气的签证GG喊了句。

  然后径直走到领事门口,他正在和其他人说话,我“hello”一句,他就出来了……果然,周一跟他万般争论,他已经记住我了。

  把伊朗的签证给他展示一番之后,他又查看了一遍资料,看来是没问题了。于是我再接再厉继续打人情牌“我今天晚上的飞机就回上海了……”“今天给我签证可以不?”

  这时候帅气的GG发话了,“这个不可能的!我负责做签证的,要五个工作日!”于是我只能继续伤感地陈述我晚上飞机已经订好了,我已经来了两次广州了,不想再来第三次了,然后解释了申根签证和伊朗签证都是在广州申请的,所以土耳其签证也不能在上海申请……最后,两边妥协,下周一取签证,而且可以让跟我一起来的叔叔(上面提到的那位)帮我代领,写个委托书就行了,不需要公证!

  于是晚上的飞机离开,凌晨1点到了上海温暖的床上。历时十天,两趟上海-广州来回,在广州征战四天的签证之旅,算是胜利结束了。

  再说下感触最深的几点:
1、签证申请的核心,是证明你是去消费的,而且你有足够的财力消费,即使你没什么财力,你对留在他们国家也没啥兴趣!
2、以此为基础,你可以爱他们的国家,特别是爱他们的美食,签证官们会很高兴的!
3、最后,没错,中国人申请签证是有很多条条框框,但是规矩总是死的,以上面两条为基础,你甚至可以无视所有规矩,甚至法定程序!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土耳其的旅游签证只能通过认证的旅行社申请,个人不能申请。但是我刚认识的那位叔叔(上面提到的那位)愣是自己申请成功了。他第一次发邮件给土耳其大使,提出要自己申请签证,大使直接给他回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土耳其关于个人旅游签证必须通过法定旅行社代理”的官方文件;但是他毫不气馁继续发邮件,据理力争加上美食攻势,再加上他盖满了5本护照的签证经历和美加的长期签证证明……于是,他被批准独立申请签证。

It’s just not as you wish it to be

  最近是有些倒运的,今天实实在在地认识到这个事实后,我居然反而感到很坦然。

  真是不可理喻。

  也许,就像失败总是要在反复出现后才被承认一样,一般人也不愿意无缘无故承认自己被上帝戏弄了。

  所以,我也是努力地撑到了今天,才不得不承认,这个六月让我很难受,让我各种倒霉。唯一能给我些许安慰的,是我一直相信,有所失必有所得。当然,我也只能卑微地希望这些失去真的能换来所得,希望那个所得是我期望的。

  我一直是个很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乐观主义者。所以即使在去年连丢了两部新手机的时候,我也只是郁闷一两天完事,顺带耶稣式地揶揄一句伟大的自我安慰“这手机好歹可以卖个一两千吧,说不定能养活人家小偷一家人一个月呢”。

  不过今天的事情,让我很郁闷。郁闷的不是被敲诈了几千块钱,而是这物质很丰富,本可以很有爱很昌平的社会,却是这样地互相索取,互相倾轧。

  刚搬的新家没有洗衣机,由于我实在懒得洗衣服,于是和室友合计买了个洗衣机。今天第一次用,结果吃顿午饭回来。发现排水有问题,加上房间地板漏水,把楼下人家的屋子淋湿了。那家男人一看到我们就开始大吼,什么这是老人住的屋子,老人95岁了,床都湿了,老人身体要出问题了,以前房东也漏过一次水,被他们告过,赔得很惨……最后狮子一开口:赔偿5000.

  一男一女两个中年人在那喋喋不休的时候,我看那个号称95岁的老人,穿着单薄的睡衣,孤零零地站在床边,忍不住说了句“叔叔,要不我们先把老人安顿好,漏水的问题我们会赔偿的……”对方回了一句“我们现在就是在处理”,然后继续控诉被子湿透了,要买被子,天花板坏掉了,要补天花板……老人继续孤零零在床边站着。

  于是在这混乱的时刻,我莫名其妙想起了几个月前在家乐福门口看到的情景——一家人穿着送葬的衣服,举着标语和控诉状,说老人在家乐福工作劳累死亡,尸骨未寒,家乐福需要赔偿,不然无法入葬等。

  这个逻辑很类似。把80多岁的老人送去家乐福打工,本来就是不孝,老人死了你放下葬礼不办,拿尸体赚钱,更是无耻。今天这个老人虽然还健康,但同样被拿来当敲诈利器。要是他有什么三长两短,不会是我们漏水搞的,多半得是像这样穿着睡衣感冒死的。

  扯远了,nnd。因为有老人这个杀手锏,也因为实在懒得因为这个让房东赔偿闹翻再去找房子,于是认栽了。

  当然这件事也让我们学习甚多。上海人很精明,而且人家的行为虽然不算道德,程序上却滴水不漏。包括对方第一时间拍下录像作为证据,第一时间摆出打官司的底牌,索要赔偿时让我自愧不如的口才,除了装可怜说我们年轻不懂事(实际上也很可怜)外,我们也只能乖乖拿着信用卡把下个月的工资先拿出来用了。

  其实一开始我们就心甘情愿地想到赔偿,只是最后这敲诈性质的赔偿还是把我们郁闷到了。

  再联想到两周前在静安寺,我莫名其妙丢了一个包。我想,这个社会总是在我想相信它的美好的时候,给我狠狠一击。

  这个社会不至于需要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样的生存逻辑,其实分配稍微好一点,每个人都能很好地生存。可是我们却变成了一个少数人集中大部分资源,而大多数人在仅剩的少许资源中互相争斗,甚至互相倾轧的社会。

  至于这样吗?

  如果小偷不在那时候出现,如果今天中午双方友好地协商,合理地道歉和补偿……

  可惜已经是这样了。哎。叹息。

Review of 2011-Life

  Interest:

  我是个兴趣过于广泛的人。按照各种“成功学”的理论,我们应该专注,特别是专注于事业上,专注10万小时……不过我还是放不下各种爱好,也乐于开拓新爱好,所以请“成功”原谅我。

  读书一直是我最大的爱好,独立成文,不表。

  2011年继续踢足球,公司的足球帮阵容越来越强大,现在每周末都可以踢到球。虽然工作需要熬了不少夜,通宵也比去年多了点,但是还是一副从没生病的身体,再次感谢足球和老爸老妈给的好身体。

  有时候也去玩玩羽毛球。

  年底的时候,跟同事组团,报名开始学网球,目前还未毕业……

  今年搬家了,组合音响没了,没有了学电bass的条件,于是改学吉他。学了几首曲子,不熟练。打算在世界末日前找个地方过把流浪歌手的瘾,给我点压力吧^-^

  2011年继续当文艺青年。看了香奈儿的展览,毕加索的画展,《佐罗》的中国巡演,还有若干次话剧和电影。

  因为打算明年开车去西藏,于是10月份和同事一起报名学车,已学完,等发证中。

  然后是我最喜欢之一的摄影。4月份时去了趟云南,发现我的富士长焦不管是夜景还是广角,都不能很好地胜任。后来尝试人像特写,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断然把相机卖了。花了近两个月业余时间,折腾了宾得最新的单反和4个镜头,进入小众的宾得族里更小众的复古手动镜头族的行列。

  最后是旅行,排除公司集体活动的跟团旅游,2012年还是自己一个人旅行。去了云南,游了大理,丽江,泸沽湖,虽然只有短短一周,留下的温暖回忆却伴随我走过了无数个思念的时刻。也许,我还会思念一辈子。

  云南之行没有去香格里拉,留给了自己一个回去的理由。

  Relationship:

  漂泊这个词太文艺了,说出来肯定被骂死:”你就装吧你!”

  不过2011年,我终于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虽然年龄越来越大,我却越来越不想安定下来——更确切地说,其实我一直就没想过要安定下来,只不过被逼着选择,才看清楚了自己的内心。

  我在这里很坦率地写下来,免得伤害了更多的人。我是个很讲究浪漫的人,我渴望有人陪我看日出,陪我旅行,和我一起在星巴克喝咖啡看书,一起听音乐会看展览;我也渴望有一个人,可以让我花心思去关心,也能给我温暖的关怀……但是我对浪漫的渴望到此为止,我从没想过结婚生子——因为我觉得结婚了以后就再也不能随便流浪。结婚对于男人来说,就是要提供一个稳定的家。但是我现在还安定不下来,甚至我都不知道,我会在哪个城市定居下来。

  我还像个孩子,觉得世界太大,不管躲在哪一个小世界里,都会丢掉了整个世界。

  于是当有人说想结婚,我害怕了,最后又不顾一切地退缩了。其实我是认真地喜欢过的,也想过要在一起的。那个晚上,在饭馆吃饭,在三个女生面前,我要付账了,这个时候她从桌子底下塞给我一张钞票——她知道我兜里没多少现金了——这样的善解人意让我心动,却没想到最后自己会这么残忍。

  这一年来,一直在想你。但是我不后悔,给不了你幸福,我就更不能耽误你的幸福。

  Career:

  工作部分没有独立成文,因为今年工作上的感想没有那么复杂-_-

  年初的工作变动,已证明,对我的工作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说10年的时候,我是以200%的努力在工作,11年的时候,顶多只有120%,虽然我还是比大多数人都更努力工作。这个变动,对我进一步深化职业专业度也是个中断,特别是当离开了半年之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岗位,这个中断就显得不是很必要。但是这个工作变动还是带来了很大的好处:新的岗位让我更加地开放,视角也更加全面,10年那种目空一切把测试和流程不当回事的心态也被消除掉了。

  新工作的半年,工作压力的减轻,也相应地有了时间多了解外界的技术和思想潮流。上半年看了很多的创业和小公司的敏捷实践的书,心潮澎湃,甚至已经跟老哥们约好择时下海创业。

  下半年回到了熟悉的产品,做熟悉的岗位。工作又回归了10年的忙碌状态。忙碌了几个月之后,适时地加入开发下一代产品。希望我能贡献更多,同时成长更多,无论最后是去创业还是留下来,我都会努力留下一个值得骄傲的成果,就像当年给学校带来的一样。

  如果说10年工作技能上的成长,主要是技术和公司软件架构的了解和学习,11年则更多是一种业务与技术的协调平衡能力的培养,以及业务建模和软件架构的思考能力。业务分析的视角更广了,纯粹技术的深入学习少了,希望这不是坏事。

唐时明月

  ——“如果让你回到中国历史上的某个时代,你会选择哪一个?”

  ——“我一般有两个选择:春秋和盛唐。如果只能选一个,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生活在公元8世纪,大唐的西域。”

  那个时代,中国正享受着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事实上,整个亚洲正经历着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亚洲最西端,刚刚兴起的伊斯兰,仅仅一百年的时间,已经成为跨越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而伊斯兰狂热的宗教战士们,正觊觎着东方的遥远文明;世界屋脊上,刚刚统一的吐蕃,正在经历藏族历史上仅有的两百年强盛帝国岁月;盛唐,虽然内忧渐现,这个时候仍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国度;甚至连亚洲一隅的高丽,都能够强大到用区区百万人口的国家力量,独立抵抗隋朝百万大军压境,直至把大隋拖垮。

  而在这个亚洲极盛的时代,西域是各方力量角逐的沙场,更是文化碰撞的熔炉。

  这个时代,玄奘刚刚走过这里,经过西域三十六国(或者七十二国),取回了佛经——而如果他晚200年,也许取回的就是可兰经了。

  这个时代,李白在中亚草原上的安西重镇呱呱落地,随后,以放浪形骸的侠客诗歌,在中华文明闪耀了一千多年。

  而这个时代最吸引我的,不是这单单的“文化”——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上,文化的遗产太多了——而是这个国家和这个时代的气质,那种长河落日,戎马天涯,文功武略和悠悠离愁的奇特混合物。

  至文至雅如李白,都可以精熟文功武略,手刃数人,洞庭湖边临猛虎而气淡神闲。那个时代的人,该有多豪迈?

  那个时代,高仙芝为了惩罚远在巴基斯坦的叛国,率军一万,奔袭一千公里,翻过帕米尔高原,穿过海拔4000米,长几百里的冰川,行军至此,面对以逸待劳的吐蕃万余守军,还能杀敌五千,俘敌一千——而拿破仑在一千年后,也仅仅是翻过了一个阿尔卑斯山而已。

  那个时代,一个小小的唐朝使臣,指挥借来的西域属国的区区几千士兵,就可以在远离国土的印度本土击败几万雄伟的印度象兵,甚至把中天竺国灭掉。

  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尚武却足够文明,更可贵的是,他们的尚武建立在个人的勇敢和军事素养上,而不是野蛮的穷兵黩武。

  那个时代,薛仁贵征讨吐蕃,只能带五万士兵,整个大唐节度边防的总兵力,一共才49万,而吐蕃一次决战,就可以发动40万军队围攻薛仁贵。——这个时期,西域的战事上,大唐处处显出武力的窘迫,而恰恰是这种窘迫,才彰显这个盛唐是真正人才的极盛、文明发展的极盛……于是,那段历史,才有了那么多的“单骑独闯敌营”,“百骑夜袭敌营”,才有了那种独特的气质,一种悲壮,一种以文明的少数对抗野蛮的多数的悲壮。

  于是,虽然薛仁贵的五万唐军最终在四十万吐蕃军前全军覆没,但自始至终却不输气势;高仙芝的两万军队加一万盟军面对十五万阿拉伯联军,唐军战斗力和装备技术占据优势,甚至围攻敌人数日,只是由于盟军倒戈,才兵败而归。

  西域之于大唐,没有任何经济和文化的利益诱惑,只是由于地处几大势力交汇处,战略需要而艰难经营150年,而这150年,大唐在西域管辖西至里海,南到巴基斯坦,北到巴尔喀什湖,而安史之乱后,后来的朝代再没能将影响重新播种到这里。

  中国毕竟只是想保护富饶的内陆地区不受袭扰,不像虔诚的伊斯兰宗教战士,狂热地想要让阿拉的光芒照耀世界,更不像吐蕃原始的野蛮诉求,勇猛的武功后面,只是想掠夺奴隶和土地。

  而这样没有目标的征战不是没有意义的,意义其实更多地体现在它的过程中,而不是做的结果。

  当安史之乱后,吐蕃趁乱占领世界第一大都市长安,却仅仅待了十五天就不得不主动弃城离去;当河西走廊被吐蕃占领已经一个世纪,当地老百姓仍然自发起义,不费朝廷一兵一卒把吐蕃赶走,并自发恢复大唐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甚至,在河西被占领,西域自此与王朝隔绝,大唐镇守西域的都护府官兵们,硬是在没有任何中央指挥和补给下,虔诚地坚守边防40年,直至最终被汹涌的西域牧民吞并……我看到的,是一个生机勃勃,尚武崇文又有极强向心力的民族,在强敌林立的时代,不仅优雅地发展了自己,也将民族的活力辐射到了国门外,甚至,即使战败了,也能那么深远地影响了世界——至少,曾经在大唐管辖下的,后来被阿拉伯发展成为伊斯兰名城的撒马尔罕,靠着唐朝的俘虏,成为了西方世界第一个造纸中心。

  而这种成就之下,我们又何须多此一举地声明:这是愚忠,对一个王朝的“家天下”的忠诚,是迂腐的。

  其实,只要你能让国民自豪而立,不离不弃,“家天下”又如何呢?

 

Rescue and Survive

  I wouldn’t have done that if I had known it would become such a mess.

  But how could I have known that? How can I deal with it after that? Where on earth can I find anyone to share the sadness and chaos with me?

  I ever felt the pride when I was drowned in the illusioned greatness at the time I thought of rescuing you from that endless circle. But I failed. Not only did I failed in rescuing you, but I also failed in surviving myself.

  When it comes to heartbeat, it always turns out to be heartbreak.

  The paradox of this world is, when you feel and appear indifferent, you are always cared about. Those who always can’t help pouring concern when faced with someone they care about are always hurt most deeply. Thoe one who always is the winner is the one who is the most indifferent.

  Whenever you lose your heart, it is the time you loss your love.

  Be indifferent.

Idealism

  很多事情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

  这是我最后一次做傻事。其实也不过是拖延了许久,最终自己做了一次宣判而已。

  一个并不想安定下来的人,却想做安定下来的事。

  其实我真的很虚伪,我第一次发现。

  所以,还是继续坏下去吧,至少这样很真实。

  好好活,这个世界太大。

  只不过偶尔撬到了一块金子,何必对整个世界的宝藏视而不见。

  爱之愈深,痛之愈切,不管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对于一个人,莫能例外。

  所以,好好地淡然,因为炽烈总是伤人的。

Career & Love

  最近看了几本创业的书,特别是《Rework》和《黑客与画家》——有人说开发人员看了,会被唤醒。很没个性地说——我也有这个感觉-_-

  从去年年中开始做面试官,到现在刚好整整一年,面了几十个候选人,通过的人还是个位数——我只负责初面的技术面试。可能目前技术人员的成长环境并不好吧,对这个结果偶还是蛮失望的。

  今天面的一个人就是一个极端例子。一开始面了项目经验,虽然他做的行业蛮“高端”的,而且业务相对复杂,“准入门槛”较高,做得深的话,应该是很有竞争力,可惜他对业务的理解居然只停留在需求的接口文档上。后来面了技术能力,我跟搭档问了将近十个问题,答出来的寥寥。更无语的是,送他下电梯的时候,他还不忘点评一句“你们问的技术问题这么深,谁能答得上来啊……”而其实,这些问题,对于一个三年经验的开发人员来说,就是需要掌握的——而他已经工作七年了。

  感觉现在的业内气氛有点浮躁。这样的人在这里被刷掉了,也许去其他地方还是能找到薪资不错的工作——但是作为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来说,跳槽追求的是什么呢?

  对于开发人员来说,发展方向不外乎两种:或者专心研究技术,成为技术专家/技术架构师,专注于解决性能,扩展性,编程模型和开发框架等问题;或者偏重业务,通过研究本行业内的各种应用和解决方案,成为举一反三的行业应用咨询师或业务/应用架构师;

  两个方向,都是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扩展的,面试落选的开发中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很多的开发是外包出身,经验杂乱而又没有沉淀,导致N多年了,仍然还在照着详细设计文档敲代码。

  上面是之于大公司。对于创业公司,其实,开发人员的可能性更大。道家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开发人员就是互联网及软件行业的“一”,对于初创公司,是没有专职测试的,更没有产品经理。专职测试,只有在系统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每次的升级都需要考虑对原有业务的影响的时候,才会产生;而产品经理,则是产品和用户达到一定规模了,需要有人重点关注产品的整合、协调和市场需求调研,才会出现;因此,测试和产品经理都是开发人员的“肋骨”——借用一下亚当的知识产权-_-

  因此,不管是在创业公司还是大公司,开发人员都有无限可能,好好沉淀自己才是王道。如果跳槽只为了一个月多赚几千块钱,等你老了会觉得很可笑——当然啦,创业就是另一回事了。

  ———————–分割线,下面请灯光师将灯光调暗,我们来谈谈感情——————————

  当了一次协调者:执着的小伙和逃亡的姑娘。跟小伙聊了好久,最后还是无功而返。对方给出的理由听起来是如此的耳熟;将心比心,这种感觉又是多么的亲切。

  再过7天,我对自己的三年诅咒就要满了。那三年的诅咒,就是给当年的我的“执着”的惩罚。当年的“执着”,除了给自己树立了一个臆想的“敌人”和一个荒废的blog,就再没留下什么——如果硬说有,那就是当年自我陶醉时写了近10万字的blog,还有因此锻炼出来的伤感细腻的文笔(稍等下,偶先吐会儿先-_-其实是高中时小说看多了)……现在回想起来,除了后悔还是后悔。真正的爱情不是那样的,也许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感情中炽热一回,才会懂得爱,但是当年的我明显是烧错了地方了。

  然后看到当年自己的样子更加炽热地出现在另一人身上,感觉真的蛮奇特。

  问世间情为何物,一物降一物啊。

  严肃!严肃-_-严格来说,不管爱情是啥,它总是至少关乎默契和心跳,而默契是首要的。如果两个人不是一条生活轨道的,你把心跳出来了都没用。爱情也不是等价交换,不是你付出得多了,对方就要用爱来回报你。爱情更不是占有——你可以说爱情是排他的,但这话的前提是两个人已经在一起了——还没在一起就时时抓在手里生怕丢了,那就是赤裸裸的占有了。

  当局者迷,而且不愿意醒,只能老天保佑了。

Social Network时代的创业壁垒

  故事从我手机上的街旁APP说起。话说我很早就装了街旁的APP,但是一直没打开过。这两天想试用一下,用了两次,我就放弃了,改用之前也没用过的大众点评网的Check-in功能了。

  话说街旁是国内LBS应用的鼻祖(这帽子有点高了,其实就是抄袭得最早而已),玩LBS当然首选街旁,何况,纯LBS的话,街旁似乎要完善一点——但是我还是放弃了。作为一个没有很多闲工夫的玩家,我的首要使用目的,是把LBS作为一种“本人到此一游”的档案,以后想怀旧一下,可以作为历史凭证,那些什么优惠券,check-in排名……我不care。

  光这一点就击中了街旁的软肋了。这几年已经看到太多网站莫名其妙消失,以至于我不会冒失地去注册一个账号,特别是考虑到长久保存东西的时候。

  于是就扯到了现如今创业的艰难。在web1.0的时代,没有用户生成内容,没有账户体系,网站可以生存得很好。web2.0时代,账户体系是很重要的方面——大家都知道,争取一个注册账号的成本有多高,没有自己的账户体系的网站,曾经又是多么地没有安全感。很大程度上来说,Google在Gmail之后,Baidu在百度空间之后,才真正有了踏实的立足基础——但是另一方面,账户体系又是一把尖锐的双刃剑,带来用户黏性的同时,也带来了转移成本的增加,于是马太效应愈发明显,不管新浪、腾讯,做微博得心应手,也是因为之前的用户基础已经很牢靠。

  账户体系的双刃剑,还有更致命一方面,那就是User-generated content,特别是到了现在的社交网络时代,UGC基本上是网络的核心,但是这个核心,在天朝却不是想有就有的。饭否最先抄袭Twitter,结果直接被腰斩,但是新浪微博却活的很好。首当其冲的原因是,刚成立的饭否不可能养得起上千人的内容审查团队,但是新浪从门户时代就是在自我审查中走过来的——一句话,dang对它非常放心。

  所以,回到开题。街旁虽然是更纯粹的LBS,但是为了避免突然某一天,发现永远登不上这个网站了,我还是选了在规模上看起来比较不容易被和谐的大众点评。

  这是一个不愿意在小事上折腾的用户的典型心理,由此可见国内的互联网创业的艰难啊。

  P.S:这里说的是小公司的艰难,对于大公司,也许恰恰是最好的时代——小公司食不果腹,国外的竞争对手也有人帮忙挡着。几个月前,盛大的某box正式上线,一个月过后,我一直使用的Sugarsync就再也访问不了了——如果用阴谋论来解读,这种巧合实在不能不让人鄙视。不过我还是尽量相信是巧合吧。

  希望大公司多争点气,小公司多挺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