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2年01月

Review of 2011-Life

  Interest:

  我是个兴趣过于广泛的人。按照各种“成功学”的理论,我们应该专注,特别是专注于事业上,专注10万小时……不过我还是放不下各种爱好,也乐于开拓新爱好,所以请“成功”原谅我。

  读书一直是我最大的爱好,独立成文,不表。

  2011年继续踢足球,公司的足球帮阵容越来越强大,现在每周末都可以踢到球。虽然工作需要熬了不少夜,通宵也比去年多了点,但是还是一副从没生病的身体,再次感谢足球和老爸老妈给的好身体。

  有时候也去玩玩羽毛球。

  年底的时候,跟同事组团,报名开始学网球,目前还未毕业……

  今年搬家了,组合音响没了,没有了学电bass的条件,于是改学吉他。学了几首曲子,不熟练。打算在世界末日前找个地方过把流浪歌手的瘾,给我点压力吧^-^

  2011年继续当文艺青年。看了香奈儿的展览,毕加索的画展,《佐罗》的中国巡演,还有若干次话剧和电影。

  因为打算明年开车去西藏,于是10月份和同事一起报名学车,已学完,等发证中。

  然后是我最喜欢之一的摄影。4月份时去了趟云南,发现我的富士长焦不管是夜景还是广角,都不能很好地胜任。后来尝试人像特写,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断然把相机卖了。花了近两个月业余时间,折腾了宾得最新的单反和4个镜头,进入小众的宾得族里更小众的复古手动镜头族的行列。

  最后是旅行,排除公司集体活动的跟团旅游,2012年还是自己一个人旅行。去了云南,游了大理,丽江,泸沽湖,虽然只有短短一周,留下的温暖回忆却伴随我走过了无数个思念的时刻。也许,我还会思念一辈子。

  云南之行没有去香格里拉,留给了自己一个回去的理由。

  Relationship:

  漂泊这个词太文艺了,说出来肯定被骂死:”你就装吧你!”

  不过2011年,我终于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虽然年龄越来越大,我却越来越不想安定下来——更确切地说,其实我一直就没想过要安定下来,只不过被逼着选择,才看清楚了自己的内心。

  我在这里很坦率地写下来,免得伤害了更多的人。我是个很讲究浪漫的人,我渴望有人陪我看日出,陪我旅行,和我一起在星巴克喝咖啡看书,一起听音乐会看展览;我也渴望有一个人,可以让我花心思去关心,也能给我温暖的关怀……但是我对浪漫的渴望到此为止,我从没想过结婚生子——因为我觉得结婚了以后就再也不能随便流浪。结婚对于男人来说,就是要提供一个稳定的家。但是我现在还安定不下来,甚至我都不知道,我会在哪个城市定居下来。

  我还像个孩子,觉得世界太大,不管躲在哪一个小世界里,都会丢掉了整个世界。

  于是当有人说想结婚,我害怕了,最后又不顾一切地退缩了。其实我是认真地喜欢过的,也想过要在一起的。那个晚上,在饭馆吃饭,在三个女生面前,我要付账了,这个时候她从桌子底下塞给我一张钞票——她知道我兜里没多少现金了——这样的善解人意让我心动,却没想到最后自己会这么残忍。

  这一年来,一直在想你。但是我不后悔,给不了你幸福,我就更不能耽误你的幸福。

  Career:

  工作部分没有独立成文,因为今年工作上的感想没有那么复杂-_-

  年初的工作变动,已证明,对我的工作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说10年的时候,我是以200%的努力在工作,11年的时候,顶多只有120%,虽然我还是比大多数人都更努力工作。这个变动,对我进一步深化职业专业度也是个中断,特别是当离开了半年之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岗位,这个中断就显得不是很必要。但是这个工作变动还是带来了很大的好处:新的岗位让我更加地开放,视角也更加全面,10年那种目空一切把测试和流程不当回事的心态也被消除掉了。

  新工作的半年,工作压力的减轻,也相应地有了时间多了解外界的技术和思想潮流。上半年看了很多的创业和小公司的敏捷实践的书,心潮澎湃,甚至已经跟老哥们约好择时下海创业。

  下半年回到了熟悉的产品,做熟悉的岗位。工作又回归了10年的忙碌状态。忙碌了几个月之后,适时地加入开发下一代产品。希望我能贡献更多,同时成长更多,无论最后是去创业还是留下来,我都会努力留下一个值得骄傲的成果,就像当年给学校带来的一样。

  如果说10年工作技能上的成长,主要是技术和公司软件架构的了解和学习,11年则更多是一种业务与技术的协调平衡能力的培养,以及业务建模和软件架构的思考能力。业务分析的视角更广了,纯粹技术的深入学习少了,希望这不是坏事。

Review of 2011-Reading

  在星巴克的午后,看《搭车去柏林》,点的是刚出的新品,兑了酒的咖啡,喝了两口就喝不下去了,但是书却很对胃口,一口气看完,看完抬头,上海繁华的夜已早早降临。

  虽然是元旦后了,我还是愿意将这本书作为我2011年的最后一本书,因为我已经好长时间没有一口气看完一本书,更是因为,这样算的话,2011年我有案(有豆瓣)可循的读书数目,刚好到70本(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些书是豆瓣无法收录的)。

  总结下2011年读的书,详细列表可移步我的豆瓣-2011年读书列表

  对比去年的读书列表:Tomly的豆瓣-2010读书列表,很高兴今年读的书更有深度了,一千来页的大部头看了不少,艰深的英文原版看了不少,晦涩的理论书籍看了不少,而粗浅的快餐文化消费品明显比去年少了。

  今年阅读的最大收获,也是最大的动机,是获得多元化的视角。哲学上,从罗素的多元主义,到文学上理论上对于一元主义,极端主义的批判,从佛教的内修到道家的出世,甚至于袁中郎“出世者的入世法”,从科学的基于神经元的认知理论,到动辄“失控”的混沌感知哲学,从藏传佛教的生死轮回和澳洲原始“真人”的万物皆灵,到科学理论大一统的“大设计”,从基因层面的人性分析,到道德高度的哲学沉思……今年的阅读,首先是一个哲学世界观的极大开拓;而在对职业的影响上,今年的几部创业、小公司敏捷实践的书,还有IT20年传略的“浪潮之巅”,给了我太多的激情澎湃,以至于年中review的时候就跟主管说,我也是我一直的梦想;生活上,各国游记的涉猎,视野的开阔,一直藏在心中的“上路”的冲动更加地不可抑制,现在,业余时间开始做做上路的准备,主要是历史知识的储备——因为,我要做的,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寻梦之旅——当然,还有心理和生理的准备,所以在2012来临之际,我是在市郊的滴水湖,荒无人烟的马路边,以一个标准的流浪汉的姿态,数着满天星辰过了一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籍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我还是能感受到,今年的我比去年的我更加沉静了。我喜欢这种感觉,内敛而不内向,谦逊而不谦卑。而阅读在这个转变中的作用就是,读的越多,就越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太多。

  2012年,阅读继续,而且要读的更多。旅行继续,而且要走的更远。

附:2011年读书笔记及列表:

读书笔记之2011年11至12月

读书笔记之2011年9月-11月

读书笔记之2011年7至8月

读书笔记之2011年4至6月

读书笔记之2011-01至03

哲学心理:
《知我者謂我心憂》、《重新发现社会》、《幸福之路》、《佛祖在一号线》、《老子他说》、《Making up the Mind》、《失控》、《灵魂只能独行》、《乌合之众》、《对自由的恐惧》、《我们内心的冲突》、《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放下的幸福》、《大设计》、《向庄子借智慧》、《致命的自负》、《自私的基因》

职业发展:
《修炼--我的职场十年》、《请给我结果》、《上班族必懂的OFFICE天择定律》、《活法》、《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气场》

传记历史:
《三双鞋》、《背包十年》、《旷野的声音》、《朗朗 千里之行:我的故事》、《海底捞你学不会》、《高盛》、《每一次相遇都是奇迹》、《往事并不如烟》、《浪潮之巅》、《城门开》、《我的奋斗》、《中国近代史》、《迟到的间隔年》、《西藏一年》、《搭车去柏林》、《国家的囚徒》

文学作品:
《盛世》、《明天在丽江一起醒来》、《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十一种孤独》、《一九八四》、《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理想的下午》、《青春》

技术:
《Getting Real》、《黑客与画家》、《企业应用架构模式》、《成为技术领导者》、《重来》、《启示录》、《架构之美》

社科经济:
《流行的国际主义》、《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社会学的想像力》、《银行卡时代》、《掀起银行的盖头》、《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浅薄》、《Country Driving》、《时寒冰说》、《现代化的陷阱》、《常识之败》、《微博:改变一切》、《建筑的永恒之道》、《金融炼金术》、《国家的破产》、《顾客为什么购买》、《市场的力量》、《现代化的陷阱》

唐时明月

  ——“如果让你回到中国历史上的某个时代,你会选择哪一个?”

  ——“我一般有两个选择:春秋和盛唐。如果只能选一个,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生活在公元8世纪,大唐的西域。”

  那个时代,中国正享受着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事实上,整个亚洲正经历着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亚洲最西端,刚刚兴起的伊斯兰,仅仅一百年的时间,已经成为跨越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而伊斯兰狂热的宗教战士们,正觊觎着东方的遥远文明;世界屋脊上,刚刚统一的吐蕃,正在经历藏族历史上仅有的两百年强盛帝国岁月;盛唐,虽然内忧渐现,这个时候仍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国度;甚至连亚洲一隅的高丽,都能够强大到用区区百万人口的国家力量,独立抵抗隋朝百万大军压境,直至把大隋拖垮。

  而在这个亚洲极盛的时代,西域是各方力量角逐的沙场,更是文化碰撞的熔炉。

  这个时代,玄奘刚刚走过这里,经过西域三十六国(或者七十二国),取回了佛经——而如果他晚200年,也许取回的就是可兰经了。

  这个时代,李白在中亚草原上的安西重镇呱呱落地,随后,以放浪形骸的侠客诗歌,在中华文明闪耀了一千多年。

  而这个时代最吸引我的,不是这单单的“文化”——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上,文化的遗产太多了——而是这个国家和这个时代的气质,那种长河落日,戎马天涯,文功武略和悠悠离愁的奇特混合物。

  至文至雅如李白,都可以精熟文功武略,手刃数人,洞庭湖边临猛虎而气淡神闲。那个时代的人,该有多豪迈?

  那个时代,高仙芝为了惩罚远在巴基斯坦的叛国,率军一万,奔袭一千公里,翻过帕米尔高原,穿过海拔4000米,长几百里的冰川,行军至此,面对以逸待劳的吐蕃万余守军,还能杀敌五千,俘敌一千——而拿破仑在一千年后,也仅仅是翻过了一个阿尔卑斯山而已。

  那个时代,一个小小的唐朝使臣,指挥借来的西域属国的区区几千士兵,就可以在远离国土的印度本土击败几万雄伟的印度象兵,甚至把中天竺国灭掉。

  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尚武却足够文明,更可贵的是,他们的尚武建立在个人的勇敢和军事素养上,而不是野蛮的穷兵黩武。

  那个时代,薛仁贵征讨吐蕃,只能带五万士兵,整个大唐节度边防的总兵力,一共才49万,而吐蕃一次决战,就可以发动40万军队围攻薛仁贵。——这个时期,西域的战事上,大唐处处显出武力的窘迫,而恰恰是这种窘迫,才彰显这个盛唐是真正人才的极盛、文明发展的极盛……于是,那段历史,才有了那么多的“单骑独闯敌营”,“百骑夜袭敌营”,才有了那种独特的气质,一种悲壮,一种以文明的少数对抗野蛮的多数的悲壮。

  于是,虽然薛仁贵的五万唐军最终在四十万吐蕃军前全军覆没,但自始至终却不输气势;高仙芝的两万军队加一万盟军面对十五万阿拉伯联军,唐军战斗力和装备技术占据优势,甚至围攻敌人数日,只是由于盟军倒戈,才兵败而归。

  西域之于大唐,没有任何经济和文化的利益诱惑,只是由于地处几大势力交汇处,战略需要而艰难经营150年,而这150年,大唐在西域管辖西至里海,南到巴基斯坦,北到巴尔喀什湖,而安史之乱后,后来的朝代再没能将影响重新播种到这里。

  中国毕竟只是想保护富饶的内陆地区不受袭扰,不像虔诚的伊斯兰宗教战士,狂热地想要让阿拉的光芒照耀世界,更不像吐蕃原始的野蛮诉求,勇猛的武功后面,只是想掠夺奴隶和土地。

  而这样没有目标的征战不是没有意义的,意义其实更多地体现在它的过程中,而不是做的结果。

  当安史之乱后,吐蕃趁乱占领世界第一大都市长安,却仅仅待了十五天就不得不主动弃城离去;当河西走廊被吐蕃占领已经一个世纪,当地老百姓仍然自发起义,不费朝廷一兵一卒把吐蕃赶走,并自发恢复大唐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甚至,在河西被占领,西域自此与王朝隔绝,大唐镇守西域的都护府官兵们,硬是在没有任何中央指挥和补给下,虔诚地坚守边防40年,直至最终被汹涌的西域牧民吞并……我看到的,是一个生机勃勃,尚武崇文又有极强向心力的民族,在强敌林立的时代,不仅优雅地发展了自己,也将民族的活力辐射到了国门外,甚至,即使战败了,也能那么深远地影响了世界——至少,曾经在大唐管辖下的,后来被阿拉伯发展成为伊斯兰名城的撒马尔罕,靠着唐朝的俘虏,成为了西方世界第一个造纸中心。

  而这种成就之下,我们又何须多此一举地声明:这是愚忠,对一个王朝的“家天下”的忠诚,是迂腐的。

  其实,只要你能让国民自豪而立,不离不弃,“家天下”又如何呢?

 

读书笔记之2011年11至12月

《国家的破产》

Note:

翻译好差,还不如读英文版。内容有点深。国家负债和个人负债毕竟不一样,个人负债违约的成本很高,国家负债违约却是国家实力越强,成本越低。不过西方目前的以子孙钱养今生人,已经以穷国养富国,可能会造成西方真正的没落——不是负债本身导致的没落,而是负债的动机导致的没落。

《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

Mark:

产品经理:定义正确的产品;

开发团队:正确地开发产品;

评估产品机会需要考虑的问题:1、产品要解决什么问题(产品价值);2、为谁解决这个问题(目标市场);3、成功的机会有多大(市场规模);4、怎样判断产品成功与否(度量指标或收益指标);5、有哪些同类产品(竞争格局);6、为什么我们最适合做这个产品(竞争优势);7、时机合适吗(市场时机);8、如何把产品推向市场(营销组合策略);9、成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解决方案要满足的条件);

消费者购买产品大多源于情感需求。

消费者的分类:技术爱好者;非理性消费者(尝鲜者);理性消费者(早期消费大众);超理性消费者(后期消费大众);观望者(跟随者);——最应该关注的是非理性消费者。

大众网络服务产品的十大要点:可用性;人物角色;扩展性;持续可用性;客户服务;保护用户隐私;口碑营销;全球化;平滑部署;用户社区管理。


《大设计》

Note:

霍金不愧是最好的科普作家——既有科学家的深厚功底,又有作家的表达能力——特别是讲解相对论、量子论和宇宙起源这样的抽象理论,这一点更加弥足珍贵,最后,难能可贵的是,书中不时有幽默的比喻,让人不由得不笑。

现代科学越来越哲学化,科学接管了哲学对于世界起源的思考,而哲学越来越内敛——继续解决人内在的问题——不过,如果科学终于用哲学化的统一理论解释了宇宙,想必也会接管哲学仅剩的这个专属领域吧。

科学的理论,并没有正确与否的区分,而是谁更好地解释了已被观察的世界。甚至对于现代的科学,也没有统一的理论框架,科学由若干的理论组成,每个理论间甚至有交集——在交集处,每个理论都能解释一部分事实。典型的交集理论为量子论和经典物理学(包括相对论),量子论解释了微观世界,经典物理学解释了宏观世界。

量子理论的理论基础:物体的速度和位置永远不可能同时被测量,精确测量某一个会导致另外一个的无法测量。因此物体某一时刻的状态是一个概率事件,只有在被感知时才最终确定。粒子的运动遵从可择历史理论,即粒子的运动轨迹取决于其所有可能轨迹的历史概率求和,因此粒子运动是自干涉的,其干涉结果导致了粒子运动的波动性,且波动性与粒子间的干扰无关,而取决于粒子本身。

相对论的理论概要:物体相对运动速度越快,其时间越慢——保证了在所有的参考系中,光速永远一致。空间和时间是一个四维整体,任意时刻的物理实体只是这个四维整体在三维空间的投影。

宇宙的起源:宇宙的存在本身是一个概率,我们现存的宇宙,以及支配其运转的规律,只是宇宙10的32次方的可能概率中的一种。由于宇宙是一个时空四维空间,宇宙的起源就是这个四维空间的原点,作为一个点是没有体积的(起长度轴大概为几毫米),因此,讨论宇宙起源时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没有意义。宇宙不断膨胀(速率不是固定的,在大爆炸开始的暴涨阶段零点零零……1秒内膨胀到现在的大小),这个四维空间的时间轴,已经膨胀了137亿年。

《放下的幸福》

Note:

修身养性书,一个小时就能看完,这种书的作用在于,当你对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抉择产生怀疑的时候,可以让它告诉你,什么才是最应该在乎的。

《中国现代史》(徐中約)

Note:

今年以来,对自己20年来所受的历史教育就越深刻地怀疑,于是看了这个版本。

虽然规模宏大,但是对近200年的历史的讲述,一本书当然远远不够。

读完最大的感觉:历史就是一个个遗憾组成的,一次又一次地想,在这个历史时刻,在那个历史时刻,如果不是这样子的,如果是那样的该多好——只可惜这些都已经成了过去。我们能够做到的,也许是让后世的人在审视我们的时代的时候,少一些遗憾——可是,当局者迷,在当下的阶段,你又怎么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呢?也许,最好的参考坐标,是人性和良心。

最大的收获,也许是改变了我一直以来对台湾根深蒂固的不以为然——我也不知道我之前为什么会一直瞧不起它。

《迟到的间隔年》

Note:

今年读到的触动最大的书之一,我希望,若干年后,我可以说: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一生。

自己的内心一直安定不下来。一直在想着,走得更远些,时间更长一些。也计划着,自己的一生,肯定要有一次很远很远,时间很长很长的旅行,不只几千公里,也不只一两个星期……只是在忙碌奔波的间隙,在别人对“成功”的殷切期望下,会有点怀疑,自己能不能走出这一步……而这本书适时地出现了,就像去年的某一本书一样,我内心的叛逆得以留存——这次,是更深的感触和更急迫的冲动。

也许因为作者跟我同龄,跟我同乡,而且,他的旅途,跟我曾经有过的居然有太多的共同点。看到书的末尾,那个他在路上遇到,分开,又相聚,最后成为他的妻子的日本女孩子,在拉萨静谧的夜色下安静地等着他的美丽背影,视线突然模糊了起来。这个影像太过熟悉,而那时的我,也在路上。

路上的人,是最真的人,而在路上的人,也是最接近于找到自我的人。

我终究会用一次更彻底的旅行,去找到真正的我。

《顾客为什么购买》

Note:

购物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数据说话的方式很好。

印象深刻的一点:在女性购物集中的地方,男性购物需求也会很大,因为大多数丈夫都不愿意跟风筝一样被妻子来着逛商店。

《青春》

Note:

韩寒一直是我喜欢的,当然他不是80后的代表,也不能说是领袖,但他是有个性的人。

《致命的自负》

Mark:

专业分工和个人知识决定了统一的经济管控是不可行的,因为知识的分散性、多样性和易变性,决定了没有一个机构或头脑能够随时全部掌握它们。

任何有头脑的人都完全明白,在可能的范围内,这个世界至少就其潜力而言是极为富足的。

迷信对人类的帮助甚大,它为众人提供了行为端正的动机,即使这种动机本身是错误的。

Note:

这样一本反社会主义的书,居然能够被翻译并出版,还是比较意外的。说明对于言论禁忌,政府并不怕大学里做学术的人,怕的是人们大众。

《市场的力量》

Mark:

人只有在拥有了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力时,才能被激发出最大的积极性。

《架构之美》

Note:

架构也是有领域划分的,很多的架构原则是通用的,但是没有这个行业领域的经验,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自私的基因》

Note:

30多年前的书,对我来说却是非常新颖的理论,而且在解释生物世界的种种想象时,居然很有说服力。

本书的理论基础:任何生物的行为动机,在于使自身的基因更长久地、更广泛地留存在这个世界上,不同基因在种群中不断博弈发展而来的ESS(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形成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的表象。

因此,父母抚养子女,雌性选择健壮的雄性(确保自己的后代同样健壮),甚至,不生育的工蜂为保护蜂巢而献身,不是因为集体英雄主义,而是因为,蜂巢中的其他工蜂与他有75%相似的基因,保护蜂巢的完整比保护他自身的安全,更能让他的基因长存。

于是这个世界的很多事情,就很好理解了。包括女人的势利,男人的花心,甚至为什么陆地上是母亲孵育后代,水里是雄鱼费劲心思。因为大家都想着,尽可能多的散播自己的基因,而且要活下来!

当然啦,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学毕竟不能抛开道德理论。所以人类社会需要一夫一妻,而不是动物世界中,很多父亲有无数子女,却不需要照顾任何一个。

《西藏一年》

Note:

虽然对西藏深深向往,然而以前对于西藏,只是一些肤浅的名词,喇嘛、天葬、转经筒、朝圣……还有之前看过的《西藏生死之书》,对于藏传佛教的生死轮回有过了解。但是这本书超越了所有这些,一个实实在在的西藏呈现在眼前:一妻多夫、父子共妻、无处不在的神道崇拜、天葬前捣碎的尸体、每年耗费几座布达拉宫的全民嗜酒……世界的魅力在于其丰富,也许很多的东西不科学,很多的文化无法认同,但是这恰恰也是这片地域的吸引力所在。喜欢那种执着的信仰,这恰恰是我们时代最缺的东西。

《搭车去柏林》

Note:

最近看的游记,总是关注到,在国外旅行的亚洲背包客中,基本上都是日本人,韩国人次之,其他国家的很少。也许日本经济停滞了近20年,年轻人旺盛的事业心没有用武之地,国民又很富有经得起环球旅行的花销,在加上《不去会死》之类的书的激励作用,于是世界尽是日本人。当然,我也相信,随着个人经济的自由,大家都慢慢会发现,自己需要的其实不是城市里一份不错的工作,一个安稳的家,而是内心的平静和对世界的渴望——以及伴随之的自由。

而其实,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

只要上路了,一切其实很容易。“有些事,你如果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今年以来,这句话似乎看过了无数遍,在各种文字中。——不过,不得不承认,每看一次,我都会被深深地被震撼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