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0年05月

生命中的书

从小就喜欢看书,从小学开始就经常在新华书店蹲点,上初中时,老爸给我办了市图书馆的借书证,于是我开始了近十年泡图书馆的日子。大学时,我把一个大学生可以做的事基本上都尝试了一遍,即便如此,毕业时我的借书证还是记了450本书,同时我还是校阅览室最忠诚的顾客之一。
天底下的书,大致可以分成三种:道、技、闲。所谓道,就是很高屋建瓴的书,一般是思想类,特别是哲学和社会科学的书。技,应该是工作人群最经常读的书了, 也是最能够立竿见影的书;而闲,可能学生群体和某些场合会看得多点。当然,这三者并没有绝对的区别的,一些“闲”的书,说不定包含很多的“技”甚至于“道”。
我一直觉得,看书是真正能够让灵魂成长的少数途经之一(其他途径包含探险、灾难等)。而且我也相信,看书犹如悟道,佛家所谓顿悟成佛,最高层次的阅读想必也是如此——只可惜目前为止我还没经历过这种感觉……但是,读书的潜移默化是感受得到的。
简单来说,读书的作用就是,让我们知道,别人(可能是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小丑或者明星)对于某种事情的看法,这种看法可能是他花了一辈子酝酿出来的,也可能是他灵光一现,无论怎样,我们都可以筛选入我们的思想,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抵也就是这种感觉了……同时,遍览古今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我们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很多看得很重的东西,其实没那么重要;很多似乎必定如此的事情,其实可以有更好的结局——其实很多时候,仅仅只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所以生命中才有了那么多的局限。
看过的好书(写读书笔记只有一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前的历史,只能靠回忆。不过能回忆起来的,肯定是经典,哈哈……既然整理了这个列表,以后就会一直更新的)
道——
《苏菲的世界》
最入门的哲学,却仍然能让人体验哲学的神秘。结尾很震撼。P.S:我喜欢萨特的哲学。
《人性的弱点》
卡耐基的书我都看过,这一本看了两次。
《我的奋斗》
希特勒自传。学会全面地看待任何事物,即使这是一个万劫不复的人的书。看完之后,这个人的形象会丰满很多,魔鬼和天使确实只有一步之遥。
《毛**传》《周**传》《邓**传》《江**传》
同上。
技——
《全脑速读记忆法》
高中以前,看书很慢,而且因为看的很多都是经典,总是抱着不肯放过任何一个字的“倔”劲,读的很辛苦。其实很大程度上这是一种心理负担,与实际的阅读能力没有关系。这本书最大的作用就是,帮我解了这个心理负担。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更全面的视角看待生活。
《小王子》《你的灯亮着吗?》《谁动了你的奶酪?》
不知道应该归为哪类的书?有点休闲,还有点淡淡的哲理。感觉《小王子》最好。
《赢》《长尾理论》《世界是平的》《丑陋的中国人》
广泛意义上的“技”的书,包括社科、心理、管理、技术、工艺……也包括一些实用性的novel,《杜拉拉升职记》之类的。这种书最好读,也最容易马上用上,但是也最容易看完就忘。上大学至今,看得最多的就是这类书了……
《Thinking in Java》
某年暑假花了三个星期看完。经典,不必介绍。
《Head first Design Pattern》
同样某年暑假,看了中文版后看英文版,对一个写了几年代码,只知实现功能,不问设计思想的人,收获是实实在在的。
闲——
名著不是浪得虚名,大多数名著都是上大学前看的。看这些是需要投入的,一般来说,没有全身心投入至少两三天,是看不完一部名著的。上大学后,事情多了,开始看“轻novel”,走“浅阅读”。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深刻的,基本还都是那些名著。
《三国演义》《红楼梦》《春秋列国志》《围城》《边城》《活着》《家》、柏杨、王小波
还记得的本土novel。最喜欢的是《围城》,真正的国学大师的文字。钱钟书还有随记《管锥编》,看完之后,就会知道什么叫博古通今,信手拈来,由不得你不崇拜。《围成》还有人写过续集,也不错的。
《飘》《荆棘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简爱》《蝇王》《神秘岛》《老人与海》《麦田里的守望者》《第二十二条军规》《西线无战事》《悲惨世界》
还记得的几本外国名著。其实,能称之为名著的,都有读的必要。最喜欢的是《飘》。
《世界未解之谜》
很多个版本。看了会让人觉得生命很虚无,好好珍惜存在的感觉吧-_-
《挪威的森林》
少有的看过两遍的书,但是还是记不清情节。日本的几个名作家文笔都很细腻,也许是小国心态(不过也难说,西藏这么粗犷的地方还有仓央嘉错呢)。
《热爱生命》
杰克·伦敦短篇novel集里的一篇短篇,很多年了记忆尤新。最脆弱的人和最虚弱的狼在最恶劣的环境下的生死搏斗。
《航空港》
高中时,基本上就把《世界名著丛书》《中国名著丛书》《中国争议novel丛书》这一套一套的大部头novel都掠夺过了。但是迄今为止,只有一本书让我废寝忘食,就是这一本了。排不上名著,但是情节确实惊心动魄。
《平凡的世界》
单独列出来,是因为这是我看的时间最长的书。高一时,一年可以看几十部世界名著,但是光这一本就看了半个学期。一个人用生命写就的书,质朴又感人。
《墨迹》
大三暑假看的。书中华尔街的生活,对即将走入社会的我震撼很大。

  从小就喜欢看书,从小学开始就经常在新华书店蹲点,上初中时,老爸给我办了市图书馆的借书证,于是我开始了近十年泡图书馆的日子。大学时,我把一个大学生可以做的事基本上都尝试了一遍,即便如此,毕业时我的借书证还是记了450本书,同时我还是校阅览室最忠诚的顾客之一。

  天底下的书,大致可以分成三种:道、技、闲。所谓道,就是很高屋建瓴的书,一般是思想类,特别是哲学和社会科学的书。技,应该是工作人群最经常读的书了, 也是最能够立竿见影的书;而闲,可能学生群体和某些场合会看得多点。当然,这三者并没有绝对的区别的,一些“闲”的书,说不定包含很多的“技”甚至于“道”。

  我一直觉得,看书是真正能够让灵魂成长的少数途经之一(其他途径包含探险、灾难等)。而且我也相信,看书犹如悟道,佛家所谓顿悟成佛,最高层次的阅读想必也是如此——只可惜目前为止我还没经历过这种感觉……但是,读书的潜移默化是感受得到的。

  简单来说,读书的作用就是,让我们知道,别人(可能是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小丑或者明星)对于某种事情的看法,这种看法可能是他花了一辈子酝酿出来的,也可能是他灵光一现,无论怎样,我们都可以筛选入我们的思想,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抵也就是这种感觉了……同时,遍览古今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我们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很多看得很重的东西,其实没那么重要;很多似乎必定如此的事情,其实可以有更好的结局——其实很多时候,仅仅只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所以生命中才有了那么多的局限。

  看过的好书(写读书笔记只有一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前的历史,只能靠回忆。不过能回忆起来的,肯定是经典,哈哈……既然整理了这个列表,以后就会一直更新的)

道——

《苏菲的世界》

最入门的哲学,却仍然能让人体验哲学的神秘。结尾很震撼。P.S:我喜欢萨特的哲学。

《人性的弱点》

卡耐基的书我都看过,这一本看了两次。

《我的奋斗》

希特勒自传。学会全面地看待任何事物,即使这是一个万劫不复的人的书。看完之后,这个人的形象会丰满很多,魔鬼和天使确实只有一步之遥。

《毛**传》《周**传》《邓**传》《江**传》

同上。

技——

《全脑速读记忆法》

高中以前,看书很慢,而且因为看的很多都是经典,总是抱着不肯放过任何一个字的“倔”劲,读的很辛苦。其实很大程度上这是一种心理负担,与实际的阅读能力没有关系。这本书最大的作用就是,帮我解了这个心理负担。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更全面的视角看待生活。

《小王子》《你的灯亮着吗?》《谁动了你的奶酪?》

不知道应该归为哪类的书?有点休闲,还有点淡淡的哲理。感觉《小王子》最好。

《赢》《长尾理论》《世界是平的》《丑陋的中国人》

广泛意义上的“技”的书,包括社科、心理、管理、技术、工艺……也包括一些实用性的novel,《杜拉拉升职记》之类的。这种书最好读,也最容易马上用上,但是也最容易看完就忘。上大学至今,看得最多的就是这类书了……

《Thinking in Java》

某年暑假花了三个星期看完。经典,不必介绍。

《Head first Design Pattern》

同样某年暑假,看了中文版后看英文版,对一个写了几年代码,只知实现功能,不问设计思想的人,收获是实实在在的。

闲——

名著不是浪得虚名,大多数名著都是上大学前看的。看这些是需要投入的,一般来说,没有全身心投入至少两三天,是看不完一部名著的。上大学后,事情多了,开始看“轻novel”,走“浅阅读”。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深刻的,基本还都是那些名著。

《三国演义》《红楼梦》《春秋列国志》《围城》《边城》《活着》《家》、柏杨、王小波

还记得的本土novel。最喜欢的是《围城》,真正的国学大师的文字。钱钟书还有随记《管锥编》,看完之后,就会知道什么叫博古通今,信手拈来,由不得你不崇拜。《围成》还有人写过续集,也不错的。

《飘》《荆棘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简爱》《蝇王》《神秘岛》《老人与海》《麦田里的守望者》《第二十二条军规》《西线无战事》《悲惨世界》、杰克·伦敦、欧·亨利

还记得的几本外国名著。其实,能称之为名著的,都有读的必要。最喜欢的是《飘》。

《世界未解之谜》

很多个版本。看了会让人觉得生命很虚无,好好珍惜存在的感觉吧-_-

《挪威的森林》

少有的看过两遍的书,但是还是记不清情节。日本的几个名作家文笔都很细腻,也许是小国心态(不过也难说,西藏这么粗犷的地方还有仓央嘉错呢)。

《热爱生命》

杰克·伦敦短篇novel集里的一篇短篇,很多年了记忆尤新。最脆弱的人和最虚弱的狼在最恶劣的环境下的生死搏斗。

《航空港》

高中时,基本上就把《世界名著丛书》《中国名著丛书》《中国争议novel丛书》这一套一套的大部头novel都掠夺过了。但是迄今为止,只有一本书让我废寝忘食,就是这一本了。排不上名著,但是情节确实惊心动魄。

《平凡的世界》

单独列出来,是因为这是我看的时间最长的书。高一时,一年可以看几十部世界名著,但是光这一本就看了半个学期。一个人用生命写就的书,质朴又感人。

《墨迹》

大三暑假看的。书中华尔街的生活,对即将走入社会的我震撼很大。

读书笔记之0412-0509

《21世纪零售银行模式》——by BearingPoint

  20世纪 21世纪
企业架构 •IT维护•应用特定的架构

•以产品/流程为导向

•业务维护•与应用无关的架构

•服务导向型/事件导向型

支付 •支票/现金占主导(美国)•各自独立的支付操作

•外部安全保护

•接触/现场进行交易

•银行卡(芯片/密码)占主导•统一支付战略

•嵌入式安全保护

•零接触支付

IT/业务整合 •分散式预算考虑•IT导向型

•独立式/联合式业务线

•“改造银行/经营银行”支出=30%/70%

•集中式预算考虑•业务导向型

•联合式/整合式业务线

•“改造银行/经营银行”支出=70%/30%

 

《与龙共舞》

而中国大陆,尽管其基础设施缺乏,对我来说似乎是一个比较容易让局外人进入的市场,因为我看到了一套不同的运作机制。
中国各地经济产业重合发展和产能过剩,源于对地方政府的分权不合理。
至少在可见的未来,中国会一直存在两个市场:重视质量和品质的城市市场,和可容忍一定质量问题,但是对价格极度敏感的农村市场。
改善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做什么?或许唯一最重要的改变就是发展一个更集中的,不那么支离破碎的,更有秩序的分销系统。
Tomly:喜欢作者的乐观主义,来自最精英的美国阶级(耶鲁、哈佛毕业,华尔街20年工作经验),通过十几年的实践,客观地看到很多中国的不足:司法不独立、法律执行力、信息不透明、地方政府短视、知识产权保护不利……但是,还是很乐观。美国人经过200年发展到现在的繁荣。中国岂能在30年(从改革开放算起)或者70年(从建国算起)就赶上所有差距。
始终觉得,能改变这个世界的,唯有乐观的人,即使是盲目乐观的人,也比满眼批判的人有价值。所以,很喜欢韩寒,虽然很批判思维,但是至少一直在推动着某种进步,至少没有像一些人一样,办个绿卡,拍屁股走人,还要甩出一句“我已经对这里绝望了”。

而中国大陆,尽管其基础设施缺乏,对我来说似乎是一个比较容易让局外人进入的市场,因为我看到了一套不同的运作机制。

中国各地经济产业重合发展和产能过剩,源于对地方政府的分权不合理。

至少在可见的未来,中国会一直存在两个市场:重视质量和品质的城市市场,和可容忍一定质量问题,但是对价格极度敏感的农村市场。

改善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做什么?或许唯一最重要的改变就是发展一个更集中的,不那么支离破碎的,更有秩序的分销系统。

Tomly:喜欢作者的乐观主义,来自最精英的美国阶级(耶鲁、哈佛毕业,华尔街20年工作经验),通过十几年的实践,客观地看到很多中国的不足:司法不独立、法律无执行力、信息不透明、地方政府短视、知识产权保护不利……但是,还是很乐观。美国经过200年发展到现在的繁荣,中国岂能在30年(从改革开放算起)或者60年(从建国算起)就赶上所有差距?

始终觉得,能改变这个世界的,唯有乐观的人,即使是盲目乐观的人,也比满眼批判的人更有价值。所以,很喜欢韩寒,虽然字里行间充满着批判,但是至少一直在推动着某种进步,至少没有像一些人一样,办个绿卡,拍屁股走人,还要甩出一句“我已经对这里绝望了”。

 

《中国国民素质危机》

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的国家。

人的现代化总要比社会现代化超前一步,起着先导作用。

中国文化之最大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一个人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立场说话机会,多少感情被压抑,被抹杀。

马斯洛个人需求五层次: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忘我、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经理生活。

没有色彩就是这种自由唯一许可的色彩。

民主的社会,法无禁止即可为;专制社会,法无允许即禁止。

任何至高无上、无所制约的权力都等于专制,而且必将走向腐败;民主不是追求最优的求全机制,而是保证满意的纠错机制,不一定能够实现最好,但是一般可以避免最坏。

在一个人治社会里,再好的人也会干出坏事。

现代人必备之人格素质:独立人格、主体意识、个性解放、自我实现、个人尊严、宽容精神、自由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人权精神、公民意识。

 

《发现你的领导力》

一个团队活动可以是多种类型:比赛、侍弄花园、打仗、操持家庭、旅游、建立社区、娱乐,团队协同一致的前提是,每一个成员对当前团队活动的“比喻”,也就是对这个活动类型的看法一致。

当一个人的价值观与其行为高度一致时,这个人也是高度可信赖的。因为我们可以从其承诺预测其行为——一个真诚的,言行一致的人是难以复制的。

打造自己的未来,主动定位自己的目标并付诸实施,不盲从于别人和周围环境,更不能从社会眼中的自我影像决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不”的负面效应——不说“不”,说“要”。

情绪的自我控制的基础是,使用语言来向大家强调你想看到的结果。

从消极的环境中寻找幽默和教训。

不欺骗自己。认真分析你的情绪,思考产生某种情绪的原因,提出解决潜在问题的方法。

 

《你的灯亮着吗》

如果在对技术的使用和构建过程中没有赋予足够的人文方面的重视,技术将毫无价值,甚至是危险的。

问题就是你期望的东西和你体验的东西之间的差别。

我们一直都不会知道问题究竟是什么——直到我们不再拥有这些问题了。

不要把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误认为是问题的定义——特别是在使用自己的解决方法时。

如果在你对问题的理解中,你想不出至少3样可能出错的东西,那么你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这个问题。

当你在寻找问题定义的道路上疲惫地游荡时,不要忘记随时都回头看看,看看你是不是已经迷路了。

当别人能够很好地解决自己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如果这是他们的麻烦,就让它成为他们的麻烦。

如果某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他本人却不会遇到这一问题时,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他也感受到这一问题。

试试换过来指责你自己。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你自己身上。

如果人们的灯真的亮着,一个小小的提醒可能比你那些复杂的解决方法都更有效。

人们很少知道他们要什么,直到你给了他们所要求的东西。

并没有多少人真的希望他们的问题被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