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6年05月

群体的盲目与狂热

终于把十年前就想看的关于20多年前那个事件的著名的三小时纪录片看完了。

之所以一直没有刻意去找,是因为从中学时代开始,我已经断断续续把那个阶段前后几代最高领导人的传记都看过了,所谓的左中右派,从国内出版的几笔带过到国外出版的详细的回忆录,都或多或少绕不开这个事件,因此我也早就有不同视角的了解。

现在,多了一个从绝对的对立面视角来看待的事件记录,也基本没有改变我原先形成的观点。

触动我的,反而是这里面暴漏出来的,我从其他的“高层”视角看不到的,一个“大革命”状态的典型症状。

“大革命”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参与者众多,二是需求急迫蕴含着暴力的倾向。

参与者的众多,导致了参与者个性的丧失。“沉默的大多数”和“狂热的大多数”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都是一群没有个性人云亦云的“社会性动物”,而且人数越多,个性越缺失。最后,众多狂热的参与者所能产生的,就只是众口一词的口号。

在这个事件的最后时刻,原本希望力挽狂澜,把理性带给狂热人群的几个知识分子,在现场听了人群的几声口号之后,居然就变成了带头喊口号的积极分子。可见个体在群体中无意识的从众压力是多么巨大。

而群体需求的急迫,带来了更大的问题。《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两个意味深长的观点——”旧制度塑造大革命、大革命继承旧制度”以及“革命在某种程度上是欺软怕硬的”。这两个观点放在这个事件里也是成立的。如果不是政治环境比较轻松,怎么会有持续几个月愈演愈烈的这个事件,怎么会有军队多次被手无寸铁的民众喝退,甚至拉打下车?欺软怕硬加上想要立竿见影的急迫心理,本意是求民主的运动,却变成个别“领袖”挟民意以令天下的专制舞台:必须要满足示威者的要求,不能妥协,扬言政府不对话就一直对峙下去,政府开始和理性派对话了,又暴力破坏对话现场……对内不妥协,对外不合作,甚至寄希望于升级矛盾,触发暴力之后以暴制暴,这不就是“大革命继承旧制度”吗?

狂热的理想主义者,往往更容易成为他狂热地想要推翻的人。浪漫的法国大革命后,诞生的不是期望的共和,而是比国王更专制残暴的罗伯斯庇尔。这个运动的那个女性总指挥,甘愿拉着成千上万人为理想献身(最后她也做到了,事情如她期望地发展,流血事件发生了,只可惜没有带来她期望的革命)。如果她真的成功了,成为了下一个“领袖”,她会不会和罗伯斯庇尔一样,在崇高的理想的名义下,变成她所反对的法西斯呢?从她的所作所为看,我深深后怕。况且,在她的口号和理想号召下留守到最后的人牺牲了,而她却远走高飞,她期望用流血唤起的革命并没有发生,于是她转而通过公开说谎煽动仇恨——她其实已经站到了自己想打倒的那一面了。

最后我想说,北大的那个学生领袖,还有几个知识分子都还是非常理性的,在那种氛围下能够保持理智真的非常难得。如果运动能够在他们领导下开展,也许结局会完全不一样。只可惜,在狂热的群众里,只有极端的人才能抢到话语权。

这是群众运动的悲哀。

最最后,政治不正确地说一句,女性和中二少年真的不适合做社会活动家,前者容易情绪化,后者容易走极端,而这两个,恰恰是最容易把群众带偏的因素。


Principles for Watching Football

看球费电,故制定如下看球准则:

1、联赛,前四之间的比赛选择性观看,其他一律不看;

2、亚冠,淘汰赛选择性观看,小组赛一律不看;

3、国家队,选择性观看与强队的比赛,与排名低于自己的球队比赛,一律不看;

4、可以自己写评论,不看任何足球论坛,足球新闻和非比赛的足球节目;

恶之花

关于最近两件表面上完全不相干的事情引发的感想。

一件事是这两天某在校大学生被百度推广的黑医院骗了几十万,非但没有治好肿瘤,反而病情更加恶化,提前去世。看到新闻时,又不免愤恨。百度也许不是罪恶的源头,却是助纣为虐的一方。作为代表时代前沿的互联网公司,而且还是获得了得天独厚保护和垄断性地位的公司,想的不是回馈社会,而是如何从大多数还处于愚昧状态的老百姓手中赚更多的钱。赚钱本身没错,但是赚病人以至于绝症病人的钱,无异于在别人家庭的伤口上撒盐,居心险恶和麻木不仁的程度,和山贼搜刮农民无异。另外,作为口口声声“让中国人更方便地获得信息”的公司,却人为操纵信息的传播,为了商业利益隐匿真实信息,传播虚假信息,作假的基因深入骨髓到连公司官方声明都能谎话连篇,这种厚颜无耻也只有四人帮之流能够比拼。

不要说社会风气如此,社会风气不是堕落和犬儒主义的借口,即便社会风气真是如此,作为有财力也有足够影响力的公司,更应该做社会的脊梁而不是随波逐流。

想起了Google曾经的企业格言“Don’t be evil”,也许Google意识到了作为信息的入口,自己掌握了太大的权力,于是用这句话时时警醒自己,不要滥用权力,不要作恶。而百度呢,和Google同样性质的公司,而且几乎在所有领域都照着Google的步伐亦步亦趋,为什么单单这最简单的一句企业格言却不学呢?

另一件事,是今天刚看完的《白夜行》。随着故事慢慢走向终结,对于故事的主人公,那一对从小学时代开始相伴相生,二十年成长路上伤害了多少少女的心灵,杀害了多少男人女人的“伴侣”,特别是那个完美得像仙女一样的女人,从怜悯、惊讶、震惊、再到厌恶、痛恨,最后,知道真相的时候,又不由唏嘘。她能杀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自己的养母,毫不手软地让一个个女孩失去灵魂,最后,看着二十年来伴随在自己身边,为了她杀了自己亲生父亲,为她清除了所有的“敌人”和障碍,为了她过得光鲜靓丽,不惜自己永远活在灰色世界里的那个男人,为了保护她而自杀在自己和警察面前,而她面无表情地一句“我不认识他”,头也不回地走了……她会难过吗?也许不会。但是我会因此恨她,恨警察无法把她逮捕归案吗?我也不会。

因为,两个喜欢逛图书馆的孩子,小学时就喜欢看《飘》,喜欢一起做精美的剪纸的孩子,他们的未来本应该是光明的,而恰恰是他们最亲近的父母,让他们直面了人性的恶,就像她自己所说,她的一生,一直是没有阳光的。这恶之花一旦种下,为什么要指望一个11岁的小女孩自己把她拔掉?

这两件事情都是关于作恶的,而且他们也是有一定的相似的。西方有一个理论叫“破窗理论”,中文里大概就是“破罐子破摔”。对于百度和合伙谋财的公司/医院来说,可以归咎于中国的社会伦理在四人帮的时候已经被破坏殆尽,对于《白夜行》的女主人公,小小年纪被亲生母亲强迫卖淫,让她不能再善意地看待社会。不同的是,前者是自己选择的恶,后者是别人强加的恶而又转嫁给他人。

自己选择的恶,是可以避免的,他人强加的恶,能够与之搏斗固然鼓舞人心,如果不能,也只是叫人遗憾。

这也是我们要谴责百度,但是我们无法谴责那个女主角的原因。

如果你可以选择,为什么要做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