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9年07月

跌倒7次,要爬起来8次

跌倒7次,要爬起来8次,坚持,这是人生的态度。

可以跌倒,但是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反思和进步,这是人生的策略。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失败后的反思才是成功之母。

读《如何学习》

学习的12个问题:

  • 我的目的是什么?

  • 我已经知道些什么?

  • 我要重点关注什么?

  • 接下来所强调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专业问题”?

  • 我能提出问题吗?

  • 哪些是重要信息?

  • 如何进行改述和总结?

  • 如何重新组织这些内容?

  • 如何使用图表来说明?

  • 记忆点是什么?

  • 如何将信息与我已知的知识结合起来?

导读问题:

  • 它的定义是什么?

  • 可以举一个关于它的例子吗?

  • 它有哪些不同类型?

  • 它跟什么有联系?

  • 可以拿它与什么相比较?

其他

  • 为什么不能依赖学习指南?

  • 学习指南是别人以为的重要信息,不一定适合于你,我们应该由自己判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

  • 不要再因为你没有读完所有内容而感到内疚。

  • 读书不是匀速运动。

  • 用自己的话写笔记、善用图表。

读《中国文化的命运》

一百年前的前辈写的书。原来那个时候的人,对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社会与民主这些主题,已经有如此透彻的观察了。

中西方各自的文化优势都在于“明理”,不同的在于,西方的“理”是客观世界的科学理论,中国的“理”是与“人”打交道的道理,包含了两点:一对自己,向上之心强;二对他人,相与之情厚。

向上心,即不甘于错误的心,即是非之心,好善服善的心,要求公平合理的心,拥护正义的心,知耻要强的心,嫌恶懒散而喜振作的心……总之是一句话:人生向上。

想与之情,则是儒家相信,一个人天然地与他前后左右的人,与他的世界不可分离,西方的民主始于不得不承认旁人,而中国则天然地先自动承认了旁人。

另一种表述方式是,对人生的第一个问题,即对“物”上,西方的科学思想更有作为,对“物”的追求和探索上,需要努力先“外”求索,而在人生的第二个问题上,即对“人”的问题上,又不能一味向“外”用力,对“人”的互动,需要你情我愿,一味用力强求只会适得其反,这个时候,中国哲学的内向性反而是更好的处事哲学,“反求诸己”有时候反而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更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