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6年07月

商业和技术的新可能

上周六参加了极客公园上海的活动——奇点·创新者峰会 2016

这几年没有像之前那样常态性地关注创业圈和创业的资讯,但是断断续续刷feedly的订阅内容,也知道极客公园这几年做的东西,因此前几天看到fenny的公众号推荐,就毫不犹豫买了票。

整个活动没有让我失望。总体来说,有信息量,组织很专业,主题很有人文关怀,有点TED的感觉,甚至嘉宾访谈的形式,也有点TED的影子。

整体论坛的主题是“品质”和“幸福科技”,不管是大范畴的新能源、VR、AI,还是具象的高品质自行车、精品视频、高工艺手机产品,都是服务于这两个主题。

其实不管是“品质”还是“幸福科技”,都根源于一个更宏观的社会变化,就是中国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拥有”和“消费”了,而是坚定地朝着产业升级的路径在走。前几年还是“得屌丝者得天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被视为屌丝,中产阶级成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这个在参加这个论坛之前,其实自己已经有一些感知。

年初看吴晓波的文章,吴晓波反屌丝经济,认为在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突破一亿人的当前,中产经济已经崛起。而从我身边的观察,越来越多的人出国旅游,而且不再强调穷游,越来越多的人乐于花钱做精神的消费,看比赛、电影、话剧……特别是,海淘在这两年爆发式的发展,以至于国家特别出台了针对海淘的税收政策。海淘恰恰说明了很多人不满意国内产品的品质,而不得不花时间、精力、更多的钱去买国外的产品,而这,反过来讲也恰恰是国内产品的机会。还有公司的同事,很多人辞职创办创意公司,做品质生活产品/服务——所有的迹象都在表明,有钱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家对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相应的产业机会也潮水般涌现。

而这些机会,在最具嗅觉灵敏度的IT人眼里,变成了下一波IT行业的新趋势。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正在退去”,而以各式各样实物为载体的技术形态正在涌现。作为正在做移动互联网的人,虽有不甘,却也不得不认同。其实在这次的技术团队晋升里,自己也能从侧面看到这个迹象。过往几年都是晋升大头的钱包团队,这次晋升提名的人数明显少了,提名而最终没有晋升成功人的也多了。甚至,回过头来讲,整个公司,在去年这个时候,实际上就已经撤销了独立的“无线部门”。可以说,无线的技术体系已经完善,后面更多地是作为一个相对轻薄的“端”而存在,技术的真正核心,仍然是在后端的业务模式以及核心算法。特别是算法,在AI、VR、AR兴起的现在,越发地重要。

另一方面,作为创造了最大的财务自由群体的IT行业,其从业人员也开始更多地关注科技以外,去做更有人文关怀,更有情怀的事情。最让我感动的是张向东和罗永浩。张向东是洒脱,可以在创业成功功成圆满之后,抛开名利地位,从零开始做一个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产业——自行车。罗永浩是悲壮,其实我一直觉得老罗唤醒了国内的手机行业,让他们从注重跑分拼硬件参数,变成一个个强调情调强调质感,而老罗作为第一个做出了这样的手机的人,却由于公司的经验不足,没能得到开创者应有的市场地位,但是他没有气馁和埋怨,一直在品质追求中不断前行。

应该说,正是有了中国整体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这样的背景,有了中国科技行业十多年不断发展的技术积累,有了经历过这一波互联网浪潮被激发出来的全民对创业和创新的普遍认知,中国的技术行业发展已经走在了引领世界的道路上。

机会很多。

比出来的郁闷

郁闷都是比出来的。

这种事情说出来会显得自己纠结,小气,想不开……所以,我就在这里发发牢骚好了,烦。

为什么整个公司提名晋升有78%的成功率,我这个级别的晋升,提名83个人,也有46个人晋升成功了,但是具体到我所在的这个面试分组里,12个人才成功了4个人,是不是各组之间标准不统一,是不是我们这个分组的面试官太严了?!

即使不是按照公司78%的成功率算,只是按照46/83的成功率算,“今天下午最好的一个”的我也应该能成功啊,为什么偏偏到我这里就是1/3的成功率啊?!超过提名中的一半人,对我来说也不难啊!也许我没有达到100%符合晋升的绝对标准,但是晋升的这些人里面,真正完全达到这个标准的有多少?按照1/3的比例,是不是应该只有28个人晋升成功?!不可能刚好我这个分组比较差,只有1/3符合标准,其他的组就都有一半以上的人符合标准。

提名了,然后这样失败了,其实比没有提名还让人难过。或者说,如果没有那个面试官跟我说的“你是今天下午最好的一个”,我会自认技不如人,也不至于这么难过。更进一步说,如果大家都是按照这样严格的标准,按照1/3的成功率,我也可以心悦诚服成功的人都比我强,需要继续发奋学习。

而现在的情况是,我会忍不住地想,如果我不在这个面试分组,而是去任何其他的面试分组面试,很大可能我已经成功了。

这才是最让人痛苦和不甘心的!

哎。

牢骚完了。积极一点,早点走出来。

记一次失败

7月4号——

这次失败打击非常大。

不光是失败本身,更多的是没有做好失败的准备。从答辩结束之后就一直很乐观,特别是某个评委一句“今天下午最好的一个”让我以为成功在望。

结果正契合了一句话: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这几天一直没睡好,白天里脑海里也时不时冒出来主管跟我说结果的那句话,真的是很不好受。

但是失败了就是失败了,再怎么难受,怎么不服气,还是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个评委跟你说你是“今天下午最好的一个”,那只是表示在他的眼里,你比其他几个人好,但是这个不是选举,不是多选一,而是选贤任能。比别人好说明不了什么,你必须证明你能够胜任更高要求的工作。

很遗憾他们认为我还现在还不能。

问题出在哪呢?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有两个问题没有回答好。一个是关于“纠结”的问题,我讲的案例确实是我曾经纠结过的问题,但是纠结的原因牵扯到团队利益的问题,这样的部门利益问题,在更高的公司层面上实际上是不好宣扬的,这样导致了我在描述纠结原因的时候磕磕碰碰,最后评委也没有理解我的纠结点。另一个关于现有问题和规划的问题,我其实没有想清楚,刚想起一个监控的问题就随口说出来了,没想到评委揪着这个深入。监控其实不是优先级很高的问题,我也还没有投入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为了圆自己的话,只好硬着头皮去说,于是又一次磕磕碰碰。而且我觉得这里可能为自己埋了个雷,因为监控涉及到重复造轮子的问题,我也许讲了原因,但是他们不一定会认同。

还有一个贯穿始终的问题,就是我的表达。我的表达有两个问题:一是为了突出软件产品和自营业务的区别,不断强调各站点的需求不同,好几次这样的表述——“**站点是这样的”、“对于**来说,它的需求又不一样”……这样从评委的观感来说,就倾向于觉得我更多是在做一个个解决方案的架构,而不是体系化地去建设一个产品架构。另一个表达问题,其实是凸显了前面所有问题的一个症结,就是我的表达实在太快了,回答很快,语速也很快。表达快的好处是,显出我的思维敏捷,那个说我表现好的评委,一部分原因应该就是这个。但是表达快的坏处也很明显,对于我事先没有思考过或者需要比较“巧妙”回答的问题,我没有给自己思考“怎么回答”的缓存时间,所以这类的问题,我的回答就容易凌乱,而且容易给出不成熟的回答。而如果我回答得慢一点,给自己一点时间,我其实可以有更好的题材可以回答。典型的就是那个现有问题和规划的问题,其实有哪些问题,需要做哪些规划,都是很久之前就在做了,结果我抓住脑袋中一闪而过的监控就开始回答,而监控恰恰是还没有做规划的一个领域。

所以归根到底,我还是自己把自己坑了。表达的问题其实一直是我的问题,但是我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一直觉得平时不爱说话,需要说的时候打机关枪般伶牙俐齿还蛮不错,事实其实是,不爱说话,所以口齿不清,打机关枪,你有时间思考吗?不怕说错话吗?

7月10号——

这几天慢慢消化,加上最终还是和评委直接沟通了一番,得到了更全面直接的反馈。归根到底,不管是技术上还是管理上,越往上走,越偏向于对思维方式的考察。更高阶的架构师或者管理者,需要能够自己定方向,对技术人员来说,也许不能决定业务的方向,但也要能开始影响业务的决策方向。另外,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不是只是做一个项目,因此,你需要考虑协同作战,需要考虑长远的规划。总结一句话就是,先要做更高阶的工作,才能得到更高阶的工作。听起来矛盾,却也是羁绊我的一点。在其位谋其政只传统的工作思维,但是现在,我需要更多做一些,不在其位而谋其政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