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Tomly

读书笔记之2011年9月-11月

《金融炼金术》

Mark:

自由主义一直视自由与理性为有关个人的至尊之事,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在个人通过政治构建历史并于其中扮演一定角色的过程中,自由与理性是至高无上之事。

人类认知活动具有本质的不完备性。人们只能在一个不断批判的过程中接近真理,在这个过程中一切判断都只是暂时有效的并且都是证伪的对象。

《常识之败》

Note:

不错的书。销售人员的肤浅和利益驱动描写地很深刻,不管是金融产品的销售,还是实物商品的销售,销售不是仅仅不择手段地把东西卖出去。美国政府任由雷曼破产,可能如作者所讲,有华尔街内部权力角逐的因素,也许还有美国政府借此引发金融海啸挤压国内泡沫,同时将风险转移到其他国家的考虑。国家的事情太大。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Note:

没有太多东西。说话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隐藏在细节中的艺术。了解人性和他人的需求,才能真正说的好吧。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Note:

1973年,文革最黑暗的时候,一个妻子被逼自杀,6个子女全部与之断绝关系的学者与其弟弟的通讯笔记。

一个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功人士”——经济上是行业顶尖精英,学术上出过多部专著——自愿放弃既得利益,心甘情愿投入马克思怀抱参与革命的理想主义者,在革命成功后,仅仅20年的经历,却经历了理想的破灭,看破了那个主义的局限,以及在理想主义的幌子上,必然走向教条主义的专制社会。

如果说《1984》是以小说的形式展示了那种必然的专制,这本书则是从历史、哲学、经济的所有方面,论证了这种趋势的必然。

再没有比这样的作者背景,这样的渊博积累和深刻见解更能震撼人心了。常识是不分国界的,见解是可以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40年前的这些深刻见解,现在的众多学者们也未必写的出来。

没有一个主义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个主义是所谓“人类的终极追求”。迄今为止,共产主义的最大作用,似乎是为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提供参考。而自认为是人类的终极追求的某主义,却由于历史局限的理论基础,加上自我封闭甚至扼杀异见的教条下,越来越腐朽。

可惜了100年前那么多优秀的前辈们。

历史的存在,不是为了追求一个没有矛盾的最高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里的这句话,究竟是这样被扭曲了啊。

社会的存在,也不是为了追求统一的“真理”,社会应该允许多元化的存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没有人能决定什么是对社会“好”的,永远应该允许反对者存在。

P.S:马克思经济学的弊端在计算机行业确实很明显。计算机硬件的速度18个月翻一番,也即相同的计算机硬件,每18个月价格降一半,如果硬件厂商只能一直生产一种硬件,必然在价格越来越低,利润率越来越低的情况下破产——这就是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必然消亡论的基础——可是,现实情况是,硬件厂商不会一直生产一样的硬件,18个月后会有新的硬件出来,而且软件的发展会迫使消费者消费新的硬件。

资本主义在兼容并蓄自我完善,另一个主义在做什么呢?从这本笔记20年间辗转多个出版社,却最终只能在香港出版的经历来看,无望。

我的奋斗

老罗版。还是希特勒版内容丰富点-_-

《往事并不如烟》

Note:

很大程度上,这本书是建国三十年极左政治背景下,民国遗民的悲剧史。一直觉得,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人才辈出且对历史做出卓越贡献的年代,一是春秋战国,而是民国。而民国的知识分子们,内有国难,外修西学,多少人的修养和造诣,现代的人高山仰止,望尘莫及。更关键的是,那个时代的人,心里装着真正的良心和爱国热情。而这本书回忆的,就是这样爱着国家,有着深厚知识和道德底蕴的人,怎样在毛时代的极左政治下,或是陨落,或是从此与狼狈为奸。 读罢不禁伤感,对那个时代已然有所了解的情况下,看这本书还是深深地震撼。震撼于那个时代的丑恶,以及这个政权,原来在刚刚掌握政权的时候,就已经腐化了。

《浪潮之巅》

Note:

既讲技术,又讲解了技术影响世界需要的资金来源,市场决策等,全面而深刻,对于我这个从业者来说,相当于又做了一次科普。博大精深,不敢班门弄斧做点评,反正一个字:好书^-^。

《国家的囚徒》

Note:

讲22年前的事情,也因为作者曾是国家最高领导人,所以辗转找到了电子版。

作为《往事并不如烟》的补充阅读,进一步证明了一个真理:当一个人习惯了权力,就不愿意放下;当一个人习惯了高高在上,就不会愿意被约束;当一个人在一个位子上坐了太长时间,就会越来越顽固不化,即使他是一国元首——而如果这个人已经老了,那更甚。

历史走过去了,也就在不可能回去了,一些创伤上了身,可能会留下永久的伤疤。看着心痛,想着如果……这可惜除了唏嘘,无能无力。

《城门开》

Note:

最近一直在读“野史”,不同于中学历史课本和主流宣传的历史。这本书是另一个侧面的建国30年历史,而且是一个帝都长大,亲身参与各种“运动”的新中国第一辈人写的历史。很真实。

《气场》

Note:

呵呵,励志书么,就那样,我们都懂的。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Note:

有点看不懂的小小说,不适应这种风格,不过蛮清新的,开放式结局很有想象空间。


《微博:改变一切》

Note:

算是从侧面了解一下微博的发展史吧,没有太多内容,不过并不影响我尊敬kaifu Lee。

《建筑的永恒之道》

Mark:

一个地方的特征总是由发生在那里的事件所赋予的。建筑和城市的基本特征是由那些不断发生在那里的事件所赋予的。

组成建筑或城市的特点模式可以是有活力的,也可以是僵死的。模式达到有活力的程度,它们就使我们的内部各力松弛,使我们获得自由;当它们僵死时,它们便始终将我们困在内部冲突之中。

当一个人全神贯注,忠实于自己,忠实于自己的内力,并能顺乎他所在的自然情形时,他是有生气的。

当一个模式允许其自身内力自我疏解时,它是有生气的。

一个完整的城市,像一颗橡树,也一定是不可预言的。它不能在一张平面上预言,它是千百个人处理他们自己生活,使他们一切潜力发挥出来的活生生的证明——而最后,城市整体出现了。

当建筑被恰当地产生,并忠实于其中所有的作用力时,它们也总会有其自己的特定特征,这就是永恒之道创造的特征。

不畏死的人,是自由生活的人,因为他可以接受即将发生的事情,而不是总在通过努力控制它而扼杀它。

只有你能充分摆脱那种帮助你的模式之时,你才能建造一个富有活力的建筑。

语言使你自由地成为你自己,因为它允许你做自然的事情,而且当世界在竭力压制你对建筑的最深感觉时,语言将这些感觉显示给你。

道之核心:语言及出自于它的过程仅仅解放了我们天生的基本秩序。它们并未教我们什么,它们只是提醒我们,当我们放弃我们的设想和成见,严格地做那些出自于我们自己的事情时,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和将要一次又一次发现什么。

顺乎自然是世界上最平常的事情,有如切草莓的行为一样平常。

Note:

作为一个软件工程师,看这边书之前,一直抱着一个理念:软件设计现在是作坊时代,以后必然不断发展抽象,最后跟建筑工程一样,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成为有一套固定模式,固定规范和流程的现代化工程(艺术)。但是这本书粉碎了我的想法。因为真正伟大的建筑,并没用固定的模式,专业的建筑设计师也会设计出糟糕的建筑架构。建筑设计根基于若干的局部模式,但是局部模式如何构建出一个整体的建筑或建筑群体,归根到底只能依赖于依从“无名特质”的“永恒之道”。

不过作者所言的伟大建筑,更多地是从艺术人文的角度评判。如果从规范化工程化的角度来说, 遵从局部模式的应用,同时尽量以自然与舒适的标准去设计,依然是基础却行之有效的。

当然收获最大的部分,是发现,软件设计与建筑设计确实有一脉相承的地方。建筑设计与软件设计的相近之处,YY如下——

建筑设计与软件设计的映射关系:

一个服务于某功能的建筑群(精神病诊所)–>一个服务于某个业务的应用架构域

建筑过程与软件设计过程的映射关系:

第一步,确定建筑群的服务范围–>确定架构域覆盖的业务范围;

第二步,确定建筑群内各建筑的位置分布模式–>确定架构域内的整体架构模式;

第三步,确定建筑群体的主门道和主入口–>确定架构域的facade层;

第四步,限定内部交通领域–>确定架构域内的系统依赖关系;

第五步,确定建筑群的主要建筑–>确定核心系统;

第六步,在主要建筑外,确定一个活动中心–>建立架构域内的统一适配及分发系统;

第七步,安排各个职能建筑的位置–>确定各系统职能及边界;

第八步,单个建筑的室内设计–>架构域内各系统设计;

其他,安排单个建筑的各种入口–>设计各系统的外部接口服务门面;

Rescue and Survive

  I wouldn’t have done that if I had known it would become such a mess.

  But how could I have known that? How can I deal with it after that? Where on earth can I find anyone to share the sadness and chaos with me?

  I ever felt the pride when I was drowned in the illusioned greatness at the time I thought of rescuing you from that endless circle. But I failed. Not only did I failed in rescuing you, but I also failed in surviving myself.

  When it comes to heartbeat, it always turns out to be heartbreak.

  The paradox of this world is, when you feel and appear indifferent, you are always cared about. Those who always can’t help pouring concern when faced with someone they care about are always hurt most deeply. Thoe one who always is the winner is the one who is the most indifferent.

  Whenever you lose your heart, it is the time you loss your love.

  Be indifferent.

Idealism

  很多事情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

  这是我最后一次做傻事。其实也不过是拖延了许久,最终自己做了一次宣判而已。

  一个并不想安定下来的人,却想做安定下来的事。

  其实我真的很虚伪,我第一次发现。

  所以,还是继续坏下去吧,至少这样很真实。

  好好活,这个世界太大。

  只不过偶尔撬到了一块金子,何必对整个世界的宝藏视而不见。

  爱之愈深,痛之愈切,不管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对于一个人,莫能例外。

  所以,好好地淡然,因为炽烈总是伤人的。

读书笔记之2011年7至8月

《Rework》
Note:
《Getting Real》的姐妹篇或者说扩展篇。
小公司的自立之道,在于个性(相对于大公司的“专业”和商业文书、公关用语),快速实现(上线一半的功能,而不是只有一半可用的全部功能),创造(建立游戏规则,而不是模仿别人),
成功的经验很重要,不能一直失败,成功的经验更容易产生新的成功——因此,需要从小成功中开始。
不要加班。工作在于完成的量,而不是投入的时间,加班带来的工作时间的低效率(心理暗示:反正下班后还可以做),与加班能完成的额外工作想比,得不偿失。
着眼于满足持续的需求,而不是一拥而上的潮流。
顾客不一定是对的:
1、要创造需求,而不是满足需求。例子:如果要满足需求,就不会有汽车,而是越来越快的马。
2、不要屈从于顾客的每一个需求,有判断有选择的产品,才会更受欢迎和受尊敬。
要开放。公开你的成功之道,不会让模仿你的人超过你,但是可以让你成为鼻祖,这是对产品和个人的免费推销。
要坦诚。在别人知道你的问题之前,公开问题。避免流言蜚语。
不要让别人等待(电子邮件),快速回复可以安抚人心。

《海底捞你学不会》
Mark:
一个好的领班不能只把关心员工理解为有病关照和关心生活,更重要的关心是教会他们独立生活,承担责任,不断进步。如果一个员工在你手下连续做了两年的普通员工,那么你在生活中再关心她,她事后也不会感激你。为什么?你耽误了人家的青春。要么让她进步,要么放弃她,让她去别的地方谋发展,这才是对员工最好的关心。
Note:
视野是创业的关键,创始人14岁时就看哲学,看《第三帝国的兴亡》,看《上帝死了》,这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其管理哲学。中国的管理者很少能够做到真正的“放权”,但是他做到了。
即使一个90%的员工都是农民工的企业,也可以关注甚至促进员工个人发展。感叹张勇逼着管理者学开车、学用电脑,管理者逼着员工学习更多的技能……即使在纯体力劳动的岗位上,也把员工当成会进步的人,而不是干活的机器——这一点足以让很多自诩“高科技”的公司汗颜。要多少“高科技”公司在数年如一日地让员工做着重复劳动的工作?
我很讨厌把“公务员”看成特殊群体。但是从海底捞员工自然而然地把公务员和普通的消费者,至少在心理上实际上已经区别对待的表现来看,很失望。现实再一次很骨感。
人生而平等,永远不要忘记这句话。

《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
Note:
学院派的书籍。
新技术的爆发阶段展示技术的愿景。狂热阶段金融资本的大量进入,导致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错位,资本的狂热带来先期进入者高额的资本回报,贫富不均加大,社会不公平明显,社会进入狂热的“镀金时代“。
于此相反,技术的成熟阶段,金融资本开始脱离,寻找新一代的投资机会,而生产资本由于长期的投入,沉淀为固定资产或者先期成功者的固有成功假象,决定了,一个技术时代的领头羊,不大可能是下一个技术时代的领头羊。
资本主义社会在狂热阶段的个人主义极端发展和成熟阶段的社会化发展中,不断钟摆式进步。

《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Note:
最印象深刻的是两个地方:
那个留学国外的人,很多都回来真正地替国家做事,而且国际化的视野很好,林徽因和朋友们的诸多信件,都是用英文写的,梁思成的建筑学著作,也是用英文写的。记得没有回国的林语堂,用英语写的几部关于中国的书,至少让中国的文化开始往外传播。这比现在的很多学者好了太多。
林徽因临死前两年给梁思成的书信中,还在谈她最近学了什么东西,看了什么书——这才叫活到老,学到老。

《高盛:最后的赢家》
Note:
了解一下投行的运作机制。遗憾的是只写到1999年的高盛,可能近十年的属于商业机密?

《请给我结果》
Note:
一般般,书的标题基本就说完整本书的内容了-_-
比较好的几句:使你痛苦的,必使你强大;员工到中层的最大变化,是要从对自己负责转变为对团队负责,所以,不能事必躬亲;永远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

《浅薄》
Note:
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庞大的网络和计算机系统成为记忆的“外延”,人类可以从大量的记忆工作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思维的创新——这是互联网“浅薄”的好处。
但是,没有对于事物本质的清醒认识,创新虽然经常很“颠覆性”,却不一定是意义深远的, 这也是互联网公司为什么总是短命的一个原因。只是解决了临时性的问题,或者只是一个新奇的花瓶。
记忆消失,文化随之消亡。互联网时代的蜻蜓点水,还是应该在有一定底蕴积累的前提下进行,只关注大规模地扁平化汲取,最终还是很难做到融会贯通的。

《乌合之众》
Note:
同质性的群体倾向于智力低下,急躁,道德低下甚至于滥杀无辜。一旦形成同质性群体,个人在独立状态下的思想,见识,甚至道德和人性都会涣散——为什么有5000年文明的民族,在文革中会出现生煮活人分而食之的暴行,这是答案之一。
群体倾向于易受暗示,因此,对于同质性群体的领导,仅仅需要有足够的意志力和鼓动情绪。一定程度的荒谬,反而是某个信念能够被群体接受的前提。
推而广之,不要有“全体一致”的幻想,“全体一致”是同质性群体产生的征兆,这样的群体太有破坏力——文革中太多了。
因此,英美的议会制,让不同利益背景,不同阶层的人共处一室,虽然吵闹,却可以保证不走极端——只要不被煽动成为一致的群体。

《对自由的恐惧》
Mark:
所谓爱不是使自己被另一个人消解,也不是占有另一个人,而是对他人的自发的肯定,是以自我保留为基础,而使自己与他人合为一体。“爱”不是一种“情感”,而是积极的努力和内在的练习,其目的是使它的对象幸福、成长和自由。
道德原则高于国家的生存。
对权力的贪婪不是起源于力量,而是植根于虚弱。
马克思理论的真实含义:在客观条件可以造成不同的经济态度的意义上,经济动机决定历史,而获得物质财富的强烈欲望只是客观条件之一。
Note:
相对于弗洛伊德的生物性解释,弗洛姆的心理分析学说要有爱得多。虽然心理分析是我们无法定量定性研究意识及心理的产物,但是积极的心理分析,对个人成长意义重大,所以推荐所有人都来看弗洛姆,包括他还有一本《爱的艺术》。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对绝对自由的恐惧,特别是,如果经历了长时间的被束缚和控制的历史,民族性里已经有了权威控制及被人生被安排的痕迹,就很难突然适应个人的绝对自由自主。这样的人,会自然而然地需要某种组织,或者期待他人给自己指明道路,甚至支配自己。
人只有在完整发展了自己的个性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地做到自由自主。真正的艺术是对独立的个性的展示。

《Country Driving》
Note:
一个美国驻华记者眼中的中国十年(2000-2009)。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目前中国处在经济饥渴的阶段,而政府又作为一个经济角色参与到社会经济事务中。交警集资在高速公路安装限速监控雷达,然后从超速罚款中提成(因此中国的高速限速都很低?);政府通过种种手段压低对拆迁居民的赔款……这些跟马克思当年描写的“万恶的资本家”何其相似。
房地产:
政府补偿100万美元给村民,房产开发商花3700万美元买地,房产建成后,房产开发商利润1900万美元。——大家都赚钱了,那谁亏了?最终买房子的老百姓亏了。现代的房地产让社会财富通过一个比税收更高效的手段,集中在了政府手里——其中,又有很大部分集中在官员手里。

《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
Note:
棋局说的不错,关于通货膨胀和房地产的底层问题分析得很深入,至少解释了为什么政府的调控那么不靠谱。后面的世界局势分析又走到了阴谋论的套路里去了。最后,很明显不足的一点:罗列了很多的“棋局”,但是并没有说明“我们怎么办”。

《十一种孤独》
Note:
冷峻的文字,压抑的主题和文笔,也许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这种孤独可能在有了伴侣之后,变得更甚——一个人无牵无挂的时候,你会寂寞,但怎么会孤独呢?身边的人无法了解你,无法与你分担,才是孤独最深层的本质。

《1984》
Note:
慕名已久,终于看完了,很沉重。
关于集权主义所能达到的恐怖,关于这种政体的动机,目的,已经说得无法再形象了。见识过纳粹和苏联的疯狂,从各种途径知道了文革的荒谬,这样的故事很好理解,但是还是被深深地触动了。
书的前三分之二是真正的小说,后半部分则是政治寓言,或者说是哲学、人性的拷问。
对于一个完全建立在唯心主义的集权政权,能够说什么呢。历史是可以随意篡改的,即使是前一分钟还是事实的事实,也可以立即颠倒——因为历史只存在记录和记忆中,而记录是可修改的,记忆,你是可以强制自己忘记的。党说2加2等于4,那就是等于4,你坚持等于5有什么意义?
为了绝对地统治,必须保证物质的匮乏,让被统治者食不果腹无暇顾及思想、自由、艺术……所有。所以必须不断通过对外战争,或者伪造的战争消耗国家财富。
发明一种新的语言,只赋予这种语言有效的意义,这样被统治者就与过去的所有文明隔断关系了。
不要相信权力。没有人会为了放弃权力而夺取权力——突然好羡慕美国。
当权力的压迫让你连人性中最本质的爱、亲情都抛弃殆尽的时候,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当你发现你无法期待一个外来的力量来拯救你,老大哥一旦成为老大哥,就永远是老大哥,永远正确的老大哥,你能够让自己还能成为人的唯一的行动,只能是走进“友爱部”,心满意足地让人从后脑勺射杀你。

《现代化的陷阱》
Note:
一个政治流亡者的书。观点没有太多意外,篇幅比较冗长。说了一个大前提: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权力的资本化和私人化,以及因此带来的总总,腐败、各种权力寻租、国有资产流失、黑白两道、舆论压制……
数据说话的写作风格不错,有点遗憾的是观点不够深入,而且引用数据之后的结论,太多的偏激。
开阔眼界的书籍。印象最深刻的一段:2003年的时候,全世界遭监禁的记者中,中国记者占了三分之一——真够吓人的,不知道现在的数据如何。

《每一次相遇都是奇迹》
Mark:
爱很短,遗忘那么长。
Note:
小清新,休闲读物,图片不错。

《我们内心的冲突》
Note:
精神分析学派的作品,文笔及论证都很弗洛伊德,顿时燃起叛逆感,没太仔细看,so……没怎么看懂。有兴趣了再看一遍。

《上班族必懂的OFFICE天择定律》
Note:
不喜欢阴谋论和基于“性本恶”前提的书,特别是这样的用心经营只是用于一个工作。这么勾心斗角恐怕比创业还累很多吧?这么辛苦又是何必呢。
看看即可,没想到看着看着就看完了-_-权当消遣。

《活法》
Note:
前面的三分之一和一般的成功学差不多——其实成功学都一样,基本的理念一百多年前就被卡耐基和拿破仑希尔写光了,后代只是在翻来覆去炒这些概念。归根到底的核心:努力做你在做的事,而且绝对相信你能做成。
后面的部分是我比较喜欢的,有一些东方智慧和佛家思想在里面。我更想把“磨砺心智”看成是丰富自己的人生,这样的磨砺,不为了“成功”,而是让自己真正不愧对自己地“活着”。
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而且不难;人生的境界和人格的厚度才是最难得到的,也应该是一个人人生的最终极追求。对生命要有敬畏之心。

林徽因给沈从文的一封信

  自从上大学时不小心看了林徽因的传记,我就觉得她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优秀的才女+美女。美女的定义大家都知道。我对“才”的定义是:首先要能表达,特别是文字的表达;然后要有自己的哲学观;最后,不能只懂文字,还要有经世致用的本领。

  下面的这封信,就能略见她的哲学观和思想——

  林徽因给沈从文的一封书信(1936年初)

“我的主义是要生活,没有情感的生活简直是死!生活必须体验丰富的情感,把自己变成丰富、宽大能优容能了解,能同情种种‘人性’,能懂得自己,不苛求自己,也不苛责别人。不难自己以所不能,也不难别人所不能,更不怨命运或是上帝,看清了世界本是各种人性混合做成的纠纷,人性又就是那么回事,脱不掉生理、心理、环境习惯先天特质的凑合!把道德放大了讲,别裁判或裁判自己。任性到损害旁人时如果你不忍,你就根本办不到任性的事。想做的事太多,并且相互冲突时,拣最想做——想做到顾不得旁的牺牲——的事做,未做时心中发生纠纷是免不了的,做后最用不着后悔,因为你既去做,那件事便一定是不可免的,别尽着罪过自己。

  我方才说到极端的愉快、灵质的透明度的美丽的快乐,不知道你有否同一样的感觉。我的确有过,我不忘却我的幸福。我认为最愉快的事都是一闪亮的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逬出神奇的——如同两个人透彻的了解:一句话打到你心里使得你理智和感情全觉到一万万分满足;如同相爱:在一个时候里,你同你自身以外的另一个人互相以彼此存在为极端的幸福;如同恋爱:在那时那刻眼所见、耳所听,心所触无所不是美丽,情感如诗歌自然的流动如花香那样不知其所云。这些种种便都是一生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世界上没有多少人有那机会,且没有多少人有那种天赋的敏感和柔情来尝试那经验,所以就有那种机会也无用。……在夫妇之间为着相爱纠纷自然痛苦,不过那种痛苦也是夹着极端丰富的幸福在内的。冷漠不关心的夫妇结合才是真正的悲剧!

  如果在“横溢情感”和“僵死麻木的无情感”中叫我来拣一个,我毫无问题要拣前面的一个,不管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人活着的意义基本的是在能体验情感。能体验情感还得有智慧有思想来分别了解那情感——自己的或别人的!…..”

摘自《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Career & Love

  最近看了几本创业的书,特别是《Rework》和《黑客与画家》——有人说开发人员看了,会被唤醒。很没个性地说——我也有这个感觉-_-

  从去年年中开始做面试官,到现在刚好整整一年,面了几十个候选人,通过的人还是个位数——我只负责初面的技术面试。可能目前技术人员的成长环境并不好吧,对这个结果偶还是蛮失望的。

  今天面的一个人就是一个极端例子。一开始面了项目经验,虽然他做的行业蛮“高端”的,而且业务相对复杂,“准入门槛”较高,做得深的话,应该是很有竞争力,可惜他对业务的理解居然只停留在需求的接口文档上。后来面了技术能力,我跟搭档问了将近十个问题,答出来的寥寥。更无语的是,送他下电梯的时候,他还不忘点评一句“你们问的技术问题这么深,谁能答得上来啊……”而其实,这些问题,对于一个三年经验的开发人员来说,就是需要掌握的——而他已经工作七年了。

  感觉现在的业内气氛有点浮躁。这样的人在这里被刷掉了,也许去其他地方还是能找到薪资不错的工作——但是作为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来说,跳槽追求的是什么呢?

  对于开发人员来说,发展方向不外乎两种:或者专心研究技术,成为技术专家/技术架构师,专注于解决性能,扩展性,编程模型和开发框架等问题;或者偏重业务,通过研究本行业内的各种应用和解决方案,成为举一反三的行业应用咨询师或业务/应用架构师;

  两个方向,都是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扩展的,面试落选的开发中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很多的开发是外包出身,经验杂乱而又没有沉淀,导致N多年了,仍然还在照着详细设计文档敲代码。

  上面是之于大公司。对于创业公司,其实,开发人员的可能性更大。道家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开发人员就是互联网及软件行业的“一”,对于初创公司,是没有专职测试的,更没有产品经理。专职测试,只有在系统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每次的升级都需要考虑对原有业务的影响的时候,才会产生;而产品经理,则是产品和用户达到一定规模了,需要有人重点关注产品的整合、协调和市场需求调研,才会出现;因此,测试和产品经理都是开发人员的“肋骨”——借用一下亚当的知识产权-_-

  因此,不管是在创业公司还是大公司,开发人员都有无限可能,好好沉淀自己才是王道。如果跳槽只为了一个月多赚几千块钱,等你老了会觉得很可笑——当然啦,创业就是另一回事了。

  ———————–分割线,下面请灯光师将灯光调暗,我们来谈谈感情——————————

  当了一次协调者:执着的小伙和逃亡的姑娘。跟小伙聊了好久,最后还是无功而返。对方给出的理由听起来是如此的耳熟;将心比心,这种感觉又是多么的亲切。

  再过7天,我对自己的三年诅咒就要满了。那三年的诅咒,就是给当年的我的“执着”的惩罚。当年的“执着”,除了给自己树立了一个臆想的“敌人”和一个荒废的blog,就再没留下什么——如果硬说有,那就是当年自我陶醉时写了近10万字的blog,还有因此锻炼出来的伤感细腻的文笔(稍等下,偶先吐会儿先-_-其实是高中时小说看多了)……现在回想起来,除了后悔还是后悔。真正的爱情不是那样的,也许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感情中炽热一回,才会懂得爱,但是当年的我明显是烧错了地方了。

  然后看到当年自己的样子更加炽热地出现在另一人身上,感觉真的蛮奇特。

  问世间情为何物,一物降一物啊。

  严肃!严肃-_-严格来说,不管爱情是啥,它总是至少关乎默契和心跳,而默契是首要的。如果两个人不是一条生活轨道的,你把心跳出来了都没用。爱情也不是等价交换,不是你付出得多了,对方就要用爱来回报你。爱情更不是占有——你可以说爱情是排他的,但这话的前提是两个人已经在一起了——还没在一起就时时抓在手里生怕丢了,那就是赤裸裸的占有了。

  当局者迷,而且不愿意醒,只能老天保佑了。

读书笔记之2011年4至6月

《企业应用架构模式》
None.

《社会学的想象力》
Note:
学院派的著作,探讨社会学的研究之道。

《成为技术领导者》
Mark:
解决问题型的领导风格:理解问题;管理想法的交流;保证质量。
在每到达一个高原阶段之前都有一个低谷阶段,每当我试图有所提高时,我都要先经历一次小小的退步之后才能取得大的提高。
为了攀登到新的高度,你必须离开原有的立足点,舍弃你擅长的东西,并且还有可能滑落到低谷。如果你不舍得放弃你擅长的东西,那么你会继续缓慢地进步,但永远达不到新的高度;
如果工作的技术含量不是很高,领导者不需要有很强的能力,也能够利用人的敬畏心理来领导;

《那是软件架构师吗》
None.

《伟大架构师的秘密》
None.

《Getting real》
Mark:
更成熟并不意味着更复杂。
只交付用户所需的,摒弃任何客户不需要的。
伟大的软件必须要有自己的理想。伟大的软件必定是有倾向的。
构建一半产品,而非产品有一半缺陷。
你的大部分时间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东西上,如果你能抛弃不重要的工作和思考,你将会获得不可思议的生产力。
不轻易实现每个功能。
创新不是关于对每件事说yes,而是对每一件事说no,除了至关重要的特性。
设置首选项是一种逃避困难抉择的方式。
Have the confident that if the world heard it, they will pay for more.
Even if you don’t have a perfect answer, say something. When your customers encouter bugs, make sure to send a reply to them quickly thanking them for their input.
Beta passes the buck to your customers. If you’re not confident enough about your release then how can you expect the public to be?
Don’t create a culture of fear surrounding bugs. Don’t constantly seek someone to blame. The last thing you want is an environment where bugs are shoved under the rug instead of openly discussed.
Remember that negative reactions are almost always louder and more passionate than positive ones.
More mature doesn’t have to mean more complicated.
Note:
37signals是《黑客与画家》思想的坚定实践者,《Getting Real》也可以认为是《黑客与画家》的实践版。在软件开发工具越来越完善的现在,纯粹开发一个软件已经变成了类似于搭积木的游戏,也就是说,软件行业的“工程”特性已经越来越成熟——实际上也是越来越沉重和形式化;而另一方面,软件开发的“工艺”方面,正在变得越来越弥足珍贵。程序实际上是帮助思考的工具,就像文字一样,而不是人堆砌起来指挥计算机工作的工具——这只是程序的附带属性。因此,快速地构建,灵活地试错就成为这个工艺最弥足珍贵的部分。可惜的是,这样的属性,也决定了其只能在更”工艺“的地方,也就是小公司里实践。大公司的教条是一种不能承受之重,但是,人员越多,单个人犯错导致的集体错误就会更多,这也是稳重与敏捷不可不为的权衡吧。

《灵魂只能独行》
Mark:
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别人的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
有明确的宗教信仰并不证明有勇气,相反,有精神追求的勇气却证明了有信仰。
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
“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一个忙人很可能是一个心灵上的穷人和悲惨的人。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只要你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你就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充实和踏实。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
一面彻悟人生的实质,一面满怀生命的热情,两者的结合形成了袁中郎的人生观。他自己把这种人生观与儒家的谐世、道家的玩世、佛家的出世并列为四,称作适世。若加比较,儒家是完全入世,佛家是完全出世,中郎的适世似与道家的玩世相接近,都在入世出世之间。区别在于,玩世是入世者的出世法,怀着生命的忧患意识逍遥世外,适世是出世者的入世法,怀着大化的超脱心境享受人生。用中郎自己的话说,他是想学“凡间仙,世中佛,无律度的孔子”。
哲学的沉思给了我们一种开阔的眼光,使我们不致沉沦于劳作和消费的现代旋涡,仍然保持住心灵生活的水准。

《失控》
Mark:
一个斑点大的蜜蜂大脑,只有六天的记忆,而作为整体的蜂巢所拥有的记忆时间,是三个月,是一只蜜蜂平均寿命的两倍。——Why?
Wilder Graves Penfield:每条记忆都对应于大脑中的一个单独位置。
正是其容纳错误而非杜绝错误的能力,使分布式存在成为学习、适应和进化的沃土。
失去了感觉,心智就会陷入意淫,并产生心理失明。
生命正在变为人造的,一如人造的正在变得有生命。
放在镜子上的变色龙是什么颜色的?——因果自循环。
盖亚理论——地球是一个自平衡的活系统。
群体的自适应-低层级的存在无法推断出高层级的复杂性。
均衡即死亡,流动即常态。均衡态不仅意味着死亡,它本身就是死亡状态。
自然万物都趋向于从有序到无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过不断抵消其生活中产生的正熵,是自己维持在一个稳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负熵为主。
控制的三个阶段:能量控制;物质控制;信息控制。
对于任何一个复杂、危险的项目来说,最理想的团队人数是八个人。
要想保障繁殖,雌性的比例应该高一点,符合生态学的雌雄比例是5:3。
cyberspace:互联和移动网络的发展,正在把人类一步步引入到赛博空间。
你的优势不再体现在“如何完成工作”中,而是在“做什么工作”中。
网络化信息的自然本质:让拷贝流动起来,然后按照每一次使用收费。
要想诞生出新的、出乎意料的、真正不同的东西——也就是真正让自己惊讶的东西——你就必须放弃自己主宰一切的王位,让位于那些底层的群氓。
对于一种文化来说,最本原的动力就是复制自身以及改变环境以利于其传播。
进化的工作就是通过创造所有可能的可能性借以栖身的空间,来创造所有可能的可能性。
在任何社会中,只要交流和信息连接的强度适中,民主就必然会出现。在思想自由流动并产生新思想的地方,政治组织会最终走向民主这个必然的、自组织的强大吸引子。
通过地方层级上持续不断的微小冲突和微小变革,避免了大规模的宏观和全面革命、而整个系统既不会一片混乱,也不会停滞不前。
拥有成千上万个成员的大型网络里,每个成员的最佳连接度小于10。
死亡拥有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活着则存在于限制中。
大自然无中生有的九律:分布式、自下而上的控制、递增收益、模块化成长、边界最大化、鼓励犯错误、不求最优化,但求多目标、谋求持久的不均衡态、变自生变。
冗余链路。
Note:
700页的宏篇巨制,涉及生物学、生态学、建筑学、软件设计、控制论、社会学、机器学习、计算机仿真、进化与遗传学、混沌理论……特别是,作为1994年出版的书,居然讨论了计算机网络、分布式计算、电子货币、web、网络带来的赛博空间……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以实验数据和事实说话的真正“上通天文,下通地理”的书。这种轻松驾驭世间万物的感觉,就是我一直追求的啊-_-。。
所谓《失控》,实际上是指,对于一个自平衡的活系统(生命体、地球、社会结构、人工生命)其内部结构是一种类混沌的状态,而这个状态不能是均衡不变的,一个允许自身不断自下而上裂变的系统,才会在这种局部无序,整体有序的进化中,不断适应和不断完善。以这种观点出发,所有的大系统都是“失控”的,没有一个中心控制者可以决定它的走向,甚至连“失控”本身也是活系统存在的基础,感官神经无序杂乱的信号输入,反而是意识得以形成的条件,而一旦所有感官都停止信号输入,意识即进入涣散状态。
对LISP语言刮目相看。一个正常程序的运行状态:1、无故障运行;2、修改后运行失败。而LISP的闭包特性使程序运行的第三种状态成为可能:随机修改后还能运行。LISP闭包是用来生成程序的程序。这使得随机修改后,“被生成”的程序也变得随机。这是人工生命中基因突变的基础。

《银行卡时代》
Mark:
VISA希望把自己和Mastercard区别开来。为了做到这一点,VISA把广告重点集中在与美国运通的对比上,希望通过提及并挑战美国运通在高端市场的领导地位来提高自己的声望。——把美国运通当做“稻草人”。
VISA“无处不在”广告,Mastercard“无价”(Priceless)广告。
“即使为了娱乐和消遣,同一行业的商人也很少聚集在一起,除非是一起密谋损害公众利益,或者相互勾结提高价格。”——亚当斯密《国富论》
在生物进化学中,与转折点相对应的是“点断平衡”——稳定让位于突变,典型的就是一个物种被另一个物种所取代。

《朗朗 千里之行:我的故事》
Note:
比较下近期看的几部传记,为什么中国人的奋斗史总是格外辛酸?什么时候每个想活出精彩的人都能在快乐地做自己所爱的同时,就能自然而然地有所得,我们的社会才算真正成熟了。

《making up the mind》
Mark:
My Perception Is Not of the World, But of My Brain’s Model of the World.
For us to act upon the world it doesn’t matter whether or not our brain’s model is true.
“Most of the time you are not aware of you are doing. What you are aware of is what you intend to do. As long as your intentions are fulfilled, you are not aware of what movements you are actually making.”
Everything we know, whether it is about the physical or the mental world, comes to us through our brain. But our brain’s connection with the physical world of objects is no more direct than our brain’s connection with the mental world of ideas.
The most famous number in psychology is 7, the number of items that can be held in working memory.
My brain discovers what is out there in the world by constructing models of that world. These models are not arbitrary. They are adjusted to give the best possible predictions of my sensations as I act upon the world.
My Perception Is Not of the World, But of My Brain’s Model of the World.
When we imagine a face, there are no sensory signals to compare with our predictions. There are no errors. When we see real faces, our brain’s model is never quite perfect.
When we interact with someone, we imitate them. We become more like them. This makes it easier for you to predict what they will do or say next. I can know that my communication has been unsuccessful when my prediction about what you will do next is not quite right.
Note:
认知的层次:大脑神经元neurons->感知Perception->知觉awareness->意识mind。感知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而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没有知觉到。而意识是我们对世界的建模,这个建模在人出生时就已存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对意识中这个世界的模型进行不断试错(trial and error)并完善的过程。由于是先有模型,再从现有模型中去感知外界,但是有些根深蒂固的模型,可能再怎么试错,却很难被改变,于是一个人对外界的感知就是完全“错误”的——这就产生了偏见。
为了与别人交换心智模型(Mind),我们从模仿另一个人开始,人在模仿中了解对方的意图,进而了解他的想法,这样的交互的结果,就是两个互相沟通的人,最后的行为模式会越来越像,因此,“你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还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黑客与画家》
Mark:
在任何社会等级制度中,那些对自己没自信的人就会通过虐待他们眼中的下等人来突显自己的身份。因此,美国社会中,底层白人是对待黑人最残酷的群体。
建筑学和工程学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做什么”和“怎么做”:建筑师决定做什么,工程师想出怎么做。
“帕金森定律”之官僚主义:因为你必须做到,所以你能够做到。
潜在的买家会尽可能地拖延收购。大多数时候,促成买方掏钱的最好办法不是让买家看到有获利的可能,而是让他们感到失去机会的恐惧。
财富是用工作成果衡量的,而不是用它花费的成本衡量的。
Note:
《失控》里LISP语言用来生产计算机人工生命,这本书里,作者也对LISP“可以生产程序的程序”这个特性倍加推崇。真正好的编程语言是帮助你思考的,而不是教计算机工作“指令集”,机器语言是指令集,这个无话可说,现代的所谓“高级语言”,还是高级的“指令集”,就说不过去了。这个角度来说,一个系统动辄几百万行,上千万行代码,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东西。“一图胜千言”,现在的主流语言还停留在“千言”阶段,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可以“画图”的计算机语言,或者是真正的模块化——不是现在面向对象里那么狭隘的语法级别的模块化,而是建筑范畴里的自由组装,任意拆卸。
工业标准和效率不一定等价,在计算机与互联网时代,则是不等价。创业是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的极大压缩。有一种很强烈的冲动想创业,也有一种很强烈的冲动想学一门真正的“黑客”语言。希望若干年后,我可以说“这本书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

《掀起银行的盖头》
Mark:
现代银行把业务与IT技术的界限抹平了,业务人员信息化,IT人员业务化。
2007年2月14日,工行数据中心当日业务量达到9416万笔。
因为法国决定了战争模式,在交战中歼灭了马木路克军,没给他们单打独斗的机会。
领导关心什么?一、在当地本行的竞争力,优势、长处、弱势在哪里?最需要解决那些问题?二、本行的经营力情况,业务经营的主要特点有哪些?最需要改进的是哪些问题?
一个良好的建议是一把钥匙,抓准了问题,领导就能决策,因而至关重要。

Social Network时代的创业壁垒

  故事从我手机上的街旁APP说起。话说我很早就装了街旁的APP,但是一直没打开过。这两天想试用一下,用了两次,我就放弃了,改用之前也没用过的大众点评网的Check-in功能了。

  话说街旁是国内LBS应用的鼻祖(这帽子有点高了,其实就是抄袭得最早而已),玩LBS当然首选街旁,何况,纯LBS的话,街旁似乎要完善一点——但是我还是放弃了。作为一个没有很多闲工夫的玩家,我的首要使用目的,是把LBS作为一种“本人到此一游”的档案,以后想怀旧一下,可以作为历史凭证,那些什么优惠券,check-in排名……我不care。

  光这一点就击中了街旁的软肋了。这几年已经看到太多网站莫名其妙消失,以至于我不会冒失地去注册一个账号,特别是考虑到长久保存东西的时候。

  于是就扯到了现如今创业的艰难。在web1.0的时代,没有用户生成内容,没有账户体系,网站可以生存得很好。web2.0时代,账户体系是很重要的方面——大家都知道,争取一个注册账号的成本有多高,没有自己的账户体系的网站,曾经又是多么地没有安全感。很大程度上来说,Google在Gmail之后,Baidu在百度空间之后,才真正有了踏实的立足基础——但是另一方面,账户体系又是一把尖锐的双刃剑,带来用户黏性的同时,也带来了转移成本的增加,于是马太效应愈发明显,不管新浪、腾讯,做微博得心应手,也是因为之前的用户基础已经很牢靠。

  账户体系的双刃剑,还有更致命一方面,那就是User-generated content,特别是到了现在的社交网络时代,UGC基本上是网络的核心,但是这个核心,在天朝却不是想有就有的。饭否最先抄袭Twitter,结果直接被腰斩,但是新浪微博却活的很好。首当其冲的原因是,刚成立的饭否不可能养得起上千人的内容审查团队,但是新浪从门户时代就是在自我审查中走过来的——一句话,dang对它非常放心。

  所以,回到开题。街旁虽然是更纯粹的LBS,但是为了避免突然某一天,发现永远登不上这个网站了,我还是选了在规模上看起来比较不容易被和谐的大众点评。

  这是一个不愿意在小事上折腾的用户的典型心理,由此可见国内的互联网创业的艰难啊。

  P.S:这里说的是小公司的艰难,对于大公司,也许恰恰是最好的时代——小公司食不果腹,国外的竞争对手也有人帮忙挡着。几个月前,盛大的某box正式上线,一个月过后,我一直使用的Sugarsync就再也访问不了了——如果用阴谋论来解读,这种巧合实在不能不让人鄙视。不过我还是尽量相信是巧合吧。

  希望大公司多争点气,小公司多挺住。

云南之旅

  去云南,是我计划了好几年的行动。

  但是这次,却是一次很冲动的旅行。

  出发前没有任何规划,仅有的准备,就是在去昆明的飞机上看了3个小时其他人写的游记和旅游攻略。

  但是这次旅途,却很完美。如果说不完美,也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一些地方没有领略到,还有就是丢了部新手机。

  出发前,我把相机存储卡清空了。但是,云南的旅行,拍了将近3000张照片,我的相机存储卡第一次被撑爆,而且还只是在前四天的时间——光在泸沽湖,我就拍了将近1500张照片,生平第一次有一刻也不愿放下相机,生怕错过美景的感觉。

  回来之后忙于各种事情。一直没完整的时间整理这次旅行。光整理照片就花了一周的时间。关于这段旅行的文字,却一直不知道怎么写,我只知道这段经历很神奇,很多方面地感觉,复杂而深邃。

  在丽江、在泸沽湖,甚至在大理,远到明朝,近到现在,太多各行各业的精英,留着这里,或者唱歌,或者开着咖啡馆发呆。这里是渔夫和百万富翁悖论的最佳示范地。如果人生的追求就是年轻的时候拼命干活,等到老了有钱又有闲的时候,坐在海边发呆晒太阳,这里的一切已经提供了最后的“晒太阳”的条件——而你根本不需要等到“老了有钱又有闲”的时候。

  这里,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你会自然而然地放下世俗的一切。有人豪爽地大口喝酒,有人旁若无人地尽情高歌,有人在这里坠入情网。在泸沽湖,住旅馆可以不关门,没带钱照样可以坐船,后面再给钱就行,在听惯了各种防骗宣传之后,来到这里让我们显得无比卑下。

  一个人旅行,除了吃饭和打车没有人分摊以外,一切都很完美。这次旅行,前面一半的旅程,一如既往如之前的单独出行,安排地紧凑而有序,旅行的后半段,变成了两个人的旅行,更多地是一种休闲了。

  回来了,生活还是继续。但是那些日子,我永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