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Tomly

读书笔记之0329-0404

  《大道至简》——
  是懒人造就了方法——“但是越发地勤快,愚公将越发没有机会找到更快的方法。”
  当你需要把一个文本文件的格式做一些变更,但是发现无论记事本、Word的“替换”都满足不了要求,你会怎么做呢?
  最勤快的办法是,马上动手,打开文件,一行行开始改……几百次的复制、修改、粘贴过后,你终于做完了……但是你得到了什么了吗?  
  成为“熟练工”是最大的悲哀。
  最偷懒的方式,思考一些,写个小程序,然后让电脑帮你做——虽然你可能花了更多的时间,但是你却学到了更多。最重要的,你的成果是可以复用的。
  其实这也牵涉到我们常说的“今天的最好表现是明天的最低标准”。如果单纯以挤压时间和提高效率来完成这种工作的”与日倍增“,一个人终究会达到他的生理极限,而且,他可能永远都只能是一个掘山不止的愚公。反之,如果能够给予”偷懒“的时间,让一个人学着去沉淀一些经验和方法,以方法的提升达到”今天的最好表现是明天的最低标准“,才是最好的选择——不管对个人还是对组织。

  实现是最终的目的。
  对于业务型的项目,需求方(甚至项目经理)并不关心你的实现细节,你的系统的优雅性,也不关心你的代码是否利于扩展等等。如果可能,购买一个现成的产品,做”定制“也是在考虑中的。
  这句话的另一个层面是:对于开发者来说,所有的规范和工程的规约,都应该是促进这种实现的,如果是相反,就应该考虑灵活变通——知律而变,智者之道也。

  开发者和公司经营者是没有交集的。
  开发者不懂市场,不管财务,经营者不管(不懂)技术。是否需要创造这种交集?当然,看自己的发展目标。

  对Borland的论述果然很精辟。曾经也是学过几年的Delphi的,后来用C了,还是会关注这个公司,曾经寄希望于她能打败.net系列的。可惜Borland类似于Sun,懂技术而不懂经营。至于蠢到要卖自己赖以起家的编程语言部门——于是就我对这个公司彻底失望了。

读书笔记之0322-0328

《幸福的方法》
  在黄埔江边的星巴克读完的这本书,身边走动着美国人、印度人、韩国人……以至于都没怎么听到中文——于是有了一种幻觉,就像置身国外旅行,很快乐。
  ——这也是书里的观点,不断给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间可以很短,但却是所谓”幸福强心剂“,可以让自己保持快乐的心情和旺盛的精力。
  幸福的终极方式其实很简单,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做的,然后真的去做。但是其实绝大多数人做不到,特别是有了另一半甚至有了下一代的时候。
  太多的人因为所谓的高薪选择了IT或者金融行业,仿佛进不了这样的行业就代表自己低人一等……能够抛开一切,跑到某一个世外桃源,开一家小旅馆等等的人实在太凤毛麟角了——虽然很多人其实在内心深处很羡慕这样的人,因为他们真正听从了自己的内心。
书摘:
  幸福是生命的意义和目的,是人类生存的终极目标。
  过低的挑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起挑战性过高一点也不少。
  一些外在的环境条件可以帮助员工在工作上找到更多的意义:第一,这份工作必须能激发出员工的才华和潜力;第二,雇员应该获得更大的发挥空间,在公司的运作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不只是旁观者;第三,雇员应该感受到他们的业绩是有意义的。
  压力下的思路,通常创造力水平都是比较低的。除非在面对单一任务时,感到使命感和紧迫感时,这种压力才可以为他带来更好的灵感。

《世界大趋势》
  勇于追求,错又何妨。
  要保留自己的判断和立场。第二次看到关于”气候变暖“的较真了,上一次是看郎咸平的演讲。有多少人毫不怀疑地相信全球气候在”变暖“呢?至少我以前一直是的。大家一直都在这么说,媒体一遍又一遍地引用,于是我们便当成无需论证的公理,毫不犹豫地相信了……当然了,很多东西不需要较真,但是,当自己也需要去说服别人的时候,论据一定要自己先确认过。切记。
  每年在热带岛屿旅游,不小心被自然落下的椰子砸死的人,比每年被鲨鱼咬死的人多十倍。为什么从来只听过鲨鱼咬人的报道,没有椰子杀人的报道?因为吸引注意力是新闻的目标,被筛选是必然。
  所有的所谓时尚,其实都只是在循环——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

Idealism

  昨晚看了一个女记者的演讲视频,很喜欢,禁不住分享了出来。

  对记者(或者说新闻工作者)的喜欢,从高中时代就开始了。高一时狂爱文学,硬是在课间时间把一百多万字的《平凡的世界》看完了,后来,女主角——那个理想主义的女记者的形象就一直没有在记忆里消失过。

  我一直觉得,这个世界上,最理想主义,而又最贴近生活的两个职业,一个是工程师,一个是记者。(这里的记者,指严肃的,以报道事实为己任的新闻工作者)。工程师梦想着创造,而记者梦想着发掘真相。两个职业都很辛苦,尤其是记者,事件驱动,没有规律的生活,能坚持下来就已经很值得尊重,如果还坚持着这个职业的最初梦想:除恶扬善、还原事实,那就很令人佩服了。

  而对于工程师……我一直觉得,在一个纯技术的环境里,容易闭门造车,最终的结果就是成为一颗钉子。

  所以一直对所有人宣称,我未来的另一半,一定不能是做技术的,她一定要是一个文科专业毕业的,从事文科类工作的。

  而最近,这个目标更加明确了。我希望,陪伴我走过一生的人,是一个可以给我更广阔视野的人,一个编辑、一个记者……不止一个人说过,我是学习型的人,对我来说,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远胜于所有的竞争、奖励、成果——也许也是这一点使然吧。

  所以,上周,当某些人要我回头,我很坚决:没有那个想法。何必误人误己呢?只对一个人曾经有过一起生活的想法,而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N年。我的过于旺盛的怜悯心已经不止一次胡乱发作了。什么时候能理智一点呢?

我的黄金时代

  周末的下午,靠在窗前,捧着书,偶尔看看窗外的车来人往,很满足。

  我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就像周末的晚上,吃完一顿麻辣烫,就可以心满意足,意气风发。

  其实又有什么理由不满足呢?周末,如果想,就可以去看看朋友,不时总是有那么一两个好久不联系的同学朋友,突然来一顿电话,让我回想以前的种种快乐。

  我越来越把公司当成了家,因为,除了不能洗澡睡觉,公司里真的什么都有。更重要的,这里不仅给我想要的空间,还能容忍我的不成熟。就像我可以在郁闷的时候发一封情绪化的邮件,结果,所有人给我的,都是谅解和鼓励。

  我享受这样的生活,我很充实,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最重要的,我可以触摸自己内心深处,知道自己在不断丰满,却不是如机器般只能精密地劳作。

  偶尔看看同学,看看电影,周末的时候学下乐器,泡杯咖啡,静静地看上一下午的书,累了就背上相机,一点点寻找这个城市的美,我还可以固定地出现在游泳馆,可以计划着我的香格里拉……

  王小波只能到唐朝去找他的黄金时代。但我相信,我的黄金时代,我的激情、年轻、自由赐予我的岁月,就在眼前。一辈子都不会有第二次这样的岁月,我不会再走错任何一步。

  谨自勉。And Keep Walking.

读书笔记之0315-0321

《如何阅读一本书》
程博推荐的书,看了N个月了,断断续续,书卷气的语言、近400页的篇幅,还是有点吓人的。
真正的阅读不是为了获取资讯,而是为了增进理解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你学不到东西。
一个最好(也最容易被忽略的方法):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是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幸福是善的完整(whole of the good),而不是最高的善。

《电子商务帝国——亚马逊网上书店传奇》
互联网时代,眼球重于一切。一个强大的公司对于一个小公司的重视,除非能彻底打倒,否则只是扩展了对方的知名度,相应也助长了对方的实力。
在一个服务体系中,最强大的技术应该是作用于无形,而不是总显现自己的身影。
心系顾客,而不是竞争对手。
信念就是未来。
不管电子商务如何发展,传统的线下市场仍会有存在的空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也会慢慢消失,成为集线上与线下为一体的服务公司。而随着技术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的增长,未来的电子商务将越来越“个人化”。

读书笔记之《结果第一—平衡工作和生活的52条原则》

当你无所畏惧时,斗牛就算不了什么,而当你心惊胆颤时,不去斗牛也算不了什么。但是当你心惊胆颤地去斗牛时,那可就是个大问题了。
黄金有价,视角难求。
使简单复杂化其实很是司空见惯,但是,让复杂简单化,出奇的简单—-这可是需要创造性的。
任务明确,百战百胜。
自我放松和关注眼前的事务,而不是反应过激或反应不足,这是一种极其精湛的技能。若想拥有最强大的力量,这是必备的。
视野越开阔,道路越平坦。从某种意义上讲,你瞄准的地方距离自己越远,你就越能发现更多的机会,同时也越能更轻松、更容易的纠正前进的方向。
最惨重的失败,成就最伟大的成功。

送别(席慕容)

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
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
内疚和悔恨
总要深深地种植在离别后的心中

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最后终必成空
我并不是立意要错过

可是我 一直都在这样做
错过那花满枝桠的昨日
又要错过今朝

今朝 仍要重复那相同的别离
馀生将成陌路
一去千里
在暮霭里
向你深深地俯首

请为我珍重
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最后终必 终必成空

读书笔记之0301-0307

《金钱战争:破译富豪赚钱的“数字”游戏》
  书摘:None
  Tomly:说实话,看这本书只是一时好奇,对书的质量不抱任何期望——因为能起这样的书名的,绝大多数都是哗众取宠之辈。没想到竟然忍受着看完了……
  记得9.11以后,美国媒体狂轰滥炸美国中情局,说辞大概是劫机的迹象早在几个月前就被中情局截获,却迟迟未见行动,中情局的说法是:当时中情局截获的情报数以万计,到底要信哪个?
  ——这个世界的很多事情,从结果去找原因,似乎一切都很明显;从原因去推导结果,却总是很难。所以很大程度上,这个世界的因果关系就是一个复杂的非对称加密算法。
  于是,作为阿里巴巴的员工,我竟然不知道马云成功的秘密,原来是一个“yes”法则。“生活重要还是工作重要?”“Yes,都重要!”“做实的还是做虚的?”“Yes,都要做!”……
  对“老鼠仓”的观点,至少还站在法制的角度上,持批判态度。对于炒房,金庸武侠般描述一番后,总结陈词竟然是“所以,富人成功的方法,就在于把握机会……”
  哈哈哈,路过。看到烂书了,心里不爽;而且还看完了,心里很郁闷。

《旅行的艺术》
书摘:All
Tomly:为了补偿,来点修身养性的。哲学家写的游记,又非游记。
喜欢梵高的普罗旺斯,现实主义画家想要把眼前的景色完全照搬到画布里,但是注定失败,因为现实的细节,可以无限地细化下去;梵高的普罗旺斯,只有被人遗忘关注的树,水果状的酒馆顶灯,弯曲变形的椅子……但却是他内心看到的景色,而且,这样的景色,可以让本不喜欢普罗旺斯的作者,喜欢上这里。

读书笔记之《金融的逻辑》

书摘:
价值取决于这些公司能带来的效用,或者说收益,而不取决于其建设成本,跟建设所需的劳动时间关系不大;换言之,价值由未来的收益而定,不是由过去的成本决定。
原始社会里,“部落”公有制是一种实现形式,那种安排下,个人没有自己的空间、没有自己的财产,也没有自己的权利,但好处是,在大家都没有自我的架构下,所有东西和果实都共享,让彼此活下去的能力最大化。
由于朝廷富有,在这样的国度里,政府不需要发国债,金融市场当然也没必要发展,这就是中国、印度这样的传统社会的过去。相反,如果是政府穷民间富,政府有求于民间,政府权力只好让位于民间权利。
民富是自由、民主与法治的基本条件。有利于催生民主法治发展的格局包括许多方面,一是“政府穷民间富”,另一个是国债金融市场。负债累累的政府是一个权力难以扩张的政府。负债、债券市场、征税、纳税人,这些都是民主宪政的砖瓦。
这就是阿玛塔亚?森所说的“发展就是使个人更自由”,也是人性所向。
其他金融证券发展的效果也会如此,都可帮助我们把一辈子中不同时期的收入流做些更好的安排,使我们不至于在最能、也最需要花钱的时候没钱花,而等到年老不想花钱也不需要花钱的时候又偏偏钱很多。金融证券发展的好处是帮助我们摊平一辈子的消费水平,让我们不至于一会儿饿得要死、一会儿钱多得无处花。金融证券能提高我们整个人生的总体幸福水平,进而提高全社会的福利。

Tomly:
一个国家(公司)的发展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借债能力,而借债能力又决定于信用,国家的信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权力(店大欺客,过大欺民),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权力应该越小越好。
越年轻的人,消费能力越强,但是收入却也越低,因此,通过金融信贷,将自己未来的收入用来消费年轻时候的必须品(住房贷款等),是一个很合理的策略。——对于住房贷款,在美国是合理的,美国的一套普通房子,相当于当地白领两三年的收入,这样的贷款压力对于个人来说是很小的,但是中国呢?
经济越发达,个人保障越充分,其实就是个人金融最发达(养老金、失业、医疗险等,都是将目前的收入的一部分积攒下来,到未来某个需要的时候使用)的时候。越不发达的地区,也是情感金融越发达的地区(诸如结婚的送礼金,其实只是亲戚好友为当事人结婚的巨大花销分摊费用,而其预期就是,如果我以后结婚了,你也要给我礼金)
传统儒家社会的家族观念,确实有明显的经济投资作用(养儿防老等),但是,真正的亲情还是普遍存在的——至少我看到的是这样。

春节随想之足球(2010.2.11)

   昨天弟弟说国足好像胜韩国了,我想都不想:“是女足。男足不可能赢韩国的。”

   但早上起来看新闻,还真的赢了,还是让人不能不信服的3:0。

   02年开始看足球,当时,中国队的唯一一次世界杯之旅正牵动着所有人的心。我正读初三,马上就要中考,作为班级学习委员的我,带着班里一半的男生集体逃课看球。

   我从那时开始喜欢看球——虽然这时,我已经踢了一年足球了。

   真正开始关注中国队,是从与巴西队的那场0:4开始的,虽然实力不济,但是我看到了一支不卑不亢,富有朝气的球队。

   后来我上高中了。

   我的高中丰富多彩得有点过分:足球、电脑游戏、文学青年、单相思——至于学习,那是在临近高三,发现成绩下降了,才开始奋起直追——而这几件事里,足球是持续最长,也是爱得最热烈的。

  记得从国内的联赛,到亚冠、亚洲杯;从深圳队、大连队、山东队,国家队,只要是代表中国出战的,不管功课再多,一定会准时守在电视前观看。看完之后还要惆怅良久——毕竟大多数的比赛总是让人失望,或者遗憾。

   记得很多回味良久的比赛,记得那年山东队和深圳队亚冠上的屡战告捷,记得国内联赛的几次经典德比,上海内战、上海对大连、山东对深圳,记得国足亚洲杯上对伊朗的胜利……这些精彩,让我在不断的遗憾中,又不断地得到满足,于是在很多同龄人埋首于寒窗苦读的年纪,我轻轻松松地不务正业,而且欲罢不能。

   让我的这种爱上升到顶点的,是04年亚洲杯决赛。也许全中国都知道那场比赛,所有人都知道最后1:3输了。但是作为球迷和足球爱好者,我却不能释怀,那场比赛后的好长时间,我一直在想:如果日本队第二个球,那个手球,被裁判吹掉;或者即使不吹掉,几分钟后李毅的那个单刀,如果进了……最后的结局真的有很多,真的可以不是输球,不是1:3……

   在挚爱中备受折磨,在失败中幻想成功的可能,在小小的胜利中获得满足……这就是球迷吧,或者是我这样的球迷。

   而这样的球迷,在中国这样的足球环境下,必定是失望大于满足的。在越来越深入到足球,越来越揭开那层表皮后,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发现了更失望的东西——这是一个由体制决定的势必扶不起来的阿斗,很多人在骂,但是我不习惯于骂。

   上了大学,我过得很充实。对于足球的关注,也渐渐淡出了生活的主旋律。只是,还是会经常去踢球,也还是会关心国足的战绩。

   真正抛弃它。和大多数人一样,还是因为绝望。07年亚洲杯,看着曾经心目中至少还算“亚洲一流”的球队,沦落为几百万人口的国家都能羞辱的“亚洲三流”,我绝望了。像这几十年来的很多球迷一样,我留下一篇诀别的Blog,发誓再不看国足,再不看关于中国足球的所有东西。

   于是,当去年底,传出体总整改足协,我心如止水。这颗毒瘤,真的能被拔掉吗?我不能让自己这么容易就相信。

   但是,今天,看到这个3:0,还是忍不住写下一些感触。这么多年了,真TMD从来没这么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