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四月份以来看得最痛苦的一本书。本来应该是花一个周末下午看完的书,这次看了两个多星期……
翻译是一门学问。西方思维和东方思维的区别,在语言表达的方式上就已经很明显,如果一本书的翻译,完全一句不漏不偏不倚地遵照原文,对于读者来说还不如读原著,这样不仅西式的思维更原汁原味,而且还能学英语。
而这本书就是完全的原著直译版,甚至译者连一个成语都不敢用。不能不让我怀疑是直接改的金山快译的机器人译文。也许这本书,就一个标题让译者煞费苦心——因为不管推荐序还是译者序都在讲解这个标题的灵感来源。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畅销书的现状:吸引眼球,吸引眼球,最大限度地吸引眼球——所以,“Here comes everybody”就被译成《未来是湿的》。
再来说说书本身。其实我一直有一个观点,畅销书,尤其是趋势解析型的畅销书,基本上就是序言(甚至封面)的时候提一个观点,接着用几百页的篇幅证明这个观点。而证明的办法,往往是堆砌事实外加观点解剖——一个观点切割成一个个更具体的表象,再去证明这些表象。
很遗憾这本书没有让我这个观点过时。
最后,不得不说,作者是一个唯技术论者,特别是结语对于计算器的论述。即使计算器已经使用了几十年,我们还是有需要手算七位数相乘的时候。另外,互联网社会化的趋势,不代表人类社会会因此人性化,更不能说”互联网是爱的大本营“——当然,这一句是译者说的——爱不是随便就可以说的,互联网究竟会让人类更靠近爱,还是更远离爱,还很难说。至少互联网中的“小世界”里的人,大多数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而“六度分离”之后的那个人,你还是跟他一句话都说不了,虽然名义上你只跟他相隔六个人。
啰嗦这么多,下面是笔记——
关于”未来是湿的“,作者的观点在于,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化软件及社区的发展,终将带来整个人类社会的普遍人性化。”湿“与”干“相对,强调未来的社会不会再干巴巴的,而是会充满人情味,变得湿乎乎的。
而互联网社区化的表现,体现在了人肉搜索,图片、视频分享,人人Blog,维基百科式的协同生产,互联网社区带来的高效的线下活动组织能力,”小世界“的产生,开源软件开发等。
维基百科成功的一个社会心理要素:愿意改进一篇差文章的人比愿意从头写一篇好文章的人要多得多。
对于某个特定的社会系统,如果其成员之间是互动的,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集合,其统计数据倾向于遵从幂率分布:第N个位置的秩是第一个位置的秩的N分之一。这里的秩,可以是某一个用户对维基百科的贡献量。